涵蓋全台灣「六港一空」及「五大服務業」向外開放市場的「自由經濟示範區(自經區)」國家重要政策,國發會選擇只以短短3個小時讓8位官員+廠商向兩三百位與會者簡報,還兼進行全場Q&A。Q&A表定行程有15分鐘,後來因議程延遲而被壓縮到剩9分鐘,官員匆匆大略回覆台下諸多民眾寫在提問單上的問題之後,最後一分鐘由國發會副主委進行「我只要講一句話」的很長結尾。(所以國發會究竟將如何回應所有提問?詳情請追蹤國發會網站,及5/24的高雄加開說明會)
目前分類:批判 (142)
- Apr 22 Tue 2014 23:50
優點大轟炸的自經區說明會
涵蓋全台灣「六港一空」及「五大服務業」向外開放市場的「自由經濟示範區(自經區)」國家重要政策,國發會選擇只以短短3個小時讓8位官員+廠商向兩三百位與會者簡報,還兼進行全場Q&A。Q&A表定行程有15分鐘,後來因議程延遲而被壓縮到剩9分鐘,官員匆匆大略回覆台下諸多民眾寫在提問單上的問題之後,最後一分鐘由國發會副主委進行「我只要講一句話」的很長結尾。(所以國發會究竟將如何回應所有提問?詳情請追蹤國發會網站,及5/24的高雄加開說明會)
- Mar 01 Sat 2014 21:44
NGO工作者的異想世界:真正的謙卑
我認為人類有機會成為有尊嚴有智慧的生物,只要明白自己不是理所當然的高尚掌權者。希望我們早日進化成功喔!(政客、資本家、頑固不靈的保守者尤其進度落後)
==
NGO工作者的異想世界:真正的謙卑
2014-2-27 21:00 褚世瑩
- Feb 27 Thu 2014 23:16
限時和好信
從一個下午囫圇吞棗的原文書中抬起頭來,移動沈靜的肉身進入「A2-B-C 紀錄片 」播映現場(表情呆滯地)。
一年之後,日本福島,幾位憂心忡忡的媽媽人手一台幅射偵測器,她們年幼的孩子在幅射熱點裡上課生活。母親們質疑並蒐集政府與學校的草率與欺瞞,而孩子說出口的願望是一個沒有幅射的世界。
我的頭腦雖被原文書餵養得茫然,導演的英文座談卻一字一句彷如高清版,我通通明瞭認同,但不僅僅於此。「反核」並非終點,而是保護世代生命的完整生存。
- Feb 23 Sun 2014 23:23
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今天咱們國際特赦組織台南小組舉辦《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分享會,兩位講者胡慧玲、林世煜的分享相當精彩,讓負責做現場文字轉播摘要的我聽得津津有味。
很喜歡這一對伴侶,在那麼早的人生路上就找到彼此,在紛亂的歷史進程中,一起在社會行動路上陪伴彼此的智性與心靈,個性既嚴謹又樂觀幽默。
林大哥說的年輕人的時代使命,我聽到了也了解,我心中有一幅理想的世界模樣,也許自己沒有做大事的能量,但願意持續用劇場的社會實踐付出自己的力量,影響能力所及的範圍。
紀錄如下:
- Feb 18 Tue 2014 23:08
Al Augante
"Calle 13"新歌出爐,那把火在封面男人身上飄動,一台攝影機對著他,紀錄了什麼?專輯概念源自對媒體操縱與劣等新聞的抗議。本歌細數人類自古至今忍受/承受的各種事物:身體病痛、天氣、制度、侵略、掌控、獨裁者、昏君....。
"Nos creemos la mentira y nadie aguanta la verdad."
( "We believe the lie and no one holds the truth." ,)
我們相信謊言,無人擁有真相。
"Por lo que venga y por este instante. ¡a brindar por el aguante! "
("So come and this time. To provide for the support ! ")
所以這次來吧,給予支持!
- Feb 09 Sun 2014 22:35
你瘋了:不正常很正常,「正常人」哪裡出問題?
-
你瘋了:不正常很正常,「正常人」哪裡出問題?
Irre! - Wir behandeln die Falschen: Unser Problem sind die Normalen -
-
-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14-01-10 ISBN/ISSN:9789862353134
- http://www.taaze.tw/book/pid/11100686516/detail.html
你曾經認為自己不正常,或覺得別人不正常?
你對於時下的流行品味感到懷疑,卻又覺得眾人的喜好應該「很正常」?
殺人犯的鄰居形容他「平時表現相當正常」,你的反應是…?
接受這項挑戰,你就能更認識這個繽紛世界也更認識你自己!
尼采:「健康是某種程度上,仍然允許我從事絕大部分工作的疾病。」
每天都有千奇百怪的精神病例等著曼弗烈‧呂茲接招,讓身為心理及精神科權威醫師的他懷疑自己是不是醫錯人了……
人腦喜歡將一切歸檔,但世界並不是如此規矩地運作──我們無法清楚界定健康或生病、好或壞、對或錯。外科醫師花幾年時間學會如何開刀,但卻需要累積數十年經驗才足以判斷何時「不」需要動手術;精神科醫師也是如此。呂茲說,精神治療不是讓每個人變成「正常人」的狀態,而是將精神狀態的選擇權還給病患!
人人都說希特勒瘋了,但他的「作為」需要長達三十多年的高度專注力──瘋子可做不到!
透過許多精闢的見解和舉例,呂茲提出「正常人族群」獨大的危險性,因此,正視或者挖掘出自己的「不正常」吧,讓你的「不正常」也成為思考社會、供社會反思的一部分,讓你的「不正常」去召喚更多被掩蓋的「不正常」,讓每個個體去擁抱更接近他們本質的「不正常」!
本書為「異於常人的正常人」跟所有「以為自己正常的人」所寫,對「正常」重新定義,犀利地剖析社會現象,一邊搞笑一邊帶讀者踏進心理學天地,去發掘自己以及旁人的「不正常」,進而對種種精神「病症」有更顛覆且透徹的理解。而對於精神病症與病患思考邏輯的細膩解讀,除了能讓我們用更寬闊與理解的態度看待每一個人,也能讓每個讀者都更理解自己一點。
- Dec 08 Sun 2013 22:34
轉貼:我們還在為上公車抗爭:制度歧視與障礙者文化資訊權
2013/11/28
◎張恒豪 /台北大學社會學系
http://twstreetcorner.org/2013/11/28/changhenghao/
這陣子同志成家權利的議題,引發許多論戰。有趣的是,同志成家議題也在障礙者倡議社群中,大量討論,有人為了怕被貼上「護家盟」的標籤,而不敢參加障礙者的文化資訊權遊行,有人為了參加「護家盟」的遊行,而無法參與障礙者的文化資訊權的遊行。同志成家權與障礙者文化資訊權,這兩者在反歧視與維護作為人的基本權利上的相似處,反而被忽略了。
- Oct 20 Sun 2013 01:44
個體故事及其他
早上讀報,嘉縣縣長張花冠的涉嫌收賄官司開庭,她雇用3位律師代為出席,對面的年輕檢察官孤軍力搏。
整篇報導強調兩邊資歷(及實力?)的落差,還特地列出兩張照片:一張是3個資深律師一字排開;另一張是年輕檢察官的單薄身形。
兩方的力道落差雖然是該報導重點,我讀的時候卻忍不住顧著想:「哇,請得起3個律師來為自己辯護。」(要花多少錢呀?)
晚上「殺人影展」五部片中,我看見不同故事裡那些擔心、害怕、難受的家屬,對兒子被關入獄有相似的不知所措,他們或掉淚、或懇求呼籲、或想辦法奔走尋找資源。
其中,一部片拍到一群家屬到新加坡政府前面表達訴求(希望不要判兒子死刑),有個一閃而過的鏡頭突然強烈吸引我的目光:每位家屬同時低著頭、萎著肩、眼神低垂、嘴角往下。他們相似的身體語言及能量,讓我瞬間想起早上看到的那則新聞照片—臉部表情看來似乎蠻放鬆的3位律師。
- Oct 12 Sat 2013 11:58
松菸誠品
前天晚上第一次走到全棟燈火通明的松菸誠品前,好像走近揮手的「格調」世界。是否背後的夜太黑、週遭的菸廠太矮,為何那整棟高聳的漂亮燈火有點不真實?前面寬闊的廣場讓我覺得稍微心安,沒有馬上被吸納進某處的安全感。
裡頭處處有型的店家擺設跟店員,被展示在玻璃隔間的生產過程像是一場秀,人們在外面看,裡面盡責保持有型的創作,看得懂就知道什麼叫價格,標在售價表上的連串數字可能真的只是看得見的一部份。
看完漢娜鄂蘭的挫敗與拉扯,一醒神趕快走出乾淨漂亮的品味建築物,走進昏黃樹影籠罩下的松菸廠中,喘了一口氣,但還是得走進夜未眠的忠孝東路。
-----
- Sep 12 Thu 2013 23:48
為什麼
戰爭期間, 通往斯里蘭卡北部的公路被炸毀; 戰後3年內, 好心又善良的中國政府馬上出面,高效率地幫斯里蘭卡重建了A9公路,重新打通最北端Jaffna的陸上交通。
這條公路品質極佳,有高速公路的平坦品質,我來回3次完全沒感到顛簸,衷心建議台灣搞"路平專案"的地方首長應該要來觀摩(不是很喜歡出國考察嗎?) 。
而我之前去廣西瑤族山上的家(沒有打通公路,仍以人力獸力上下山),聽他們無奈訴說政府總是忽視偏遠地區,把主要的基礎建設經費優先撥給大都市(地鐵,高速公路,機場…),我想中國政府還是很慈悲的,對斯里蘭卡這麼好又用心,不是嗎?
也許就是因為這條公路品質太好了,所以我坐的公車竟然凌晨3點就抵達機場,我只好在機場待12個小時,又睡又吃又走動,等下午起飛。
當我發呆看著各國旅客往來,不知為何我突然想起幾週前在Bangalore認識的一位印裔美籍姐姐,她在美國某大學教社會科學,已經連續十年暑假帶她的學生來印度進行3週到3個月不等的田野研究。
- Apr 25 Thu 2013 23:06
給高捷女孩的一封信
我非常喜歡這一篇。
===
給高捷女孩的一封信
責任主編:孫窮理 (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3910)
給親愛的女孩
新聞說妳一直哭,妳的學校說妳情緒不穩,所以他們通報教育局,把妳的情慾當成性侵案件處理。很多學者專家跳出來說妳很脆弱,說妳在兩個人的關係中是弱勢的一方,說妳「無法拒絕」。這麼多人都急著要說妳的故事,這麼多人都拿妳在滿足他們的想像,對妳來說,現在恐怕比起捷運車廂的那一刻更加慾望橫流。我想到整個社會對妳的身體擠眉弄眼的嘲笑、排山倒海而來的指責與抨擊,我想到妳可能會有的孤獨感,心疼到無法入睡。在失眠的夜裡我也如此設想,如果今天是發生在我身上呢?
- Jan 17 Thu 2013 16:31
練習當「公民」
- Jan 08 Tue 2013 16:16
對議題的愛 建立在痛苦上
這是一篇非常動人的報導,來自誠實的個人揭露與檢視。
=============================
對議題的愛 建立在痛苦上
【立報記者呂苡榕專題報導】
19歲到26歲,大學到研究所,7年的時間可以讓一個年輕人從懵懂到成熟,也可以讓一個社會議題的社會關注度跌落谷底又再度找到另一個高峰。2012年剛從台大城鄉所畢業的何欣潔,陪著樂生療養院議題走了7年,貞德舍遭拆除、機廠工程啟動,如今舊院區因工程發生走山危機,青年樂生聯盟將號召關心樂生議題的民眾今年3月16日重返凱道。
- Dec 28 Fri 2012 12:26
練習對話
昨天我隨口問家人,知不知道鐵路地下化路線將造成數百戶民宅被拆,他說知道,然後說:「有破壞才有建設,不能因為少數人反對,就不做這件事」。
我安靜了6秒,深呼吸,然後盡量用「理性」的口吻問他,要不要來聽1/5自救會的分享,他說好。
我轉身後,感到很挫敗,因為我連面對我家人,都無法繼續心平氣和地跟他「聊」(而非試著「說服」)我接觸到的事實面向;我開明的家人,這麼理所當然地信仰「破壞」的至高合理性。
我想,我家人的回應應該也是很多人的看法:堅信地下化該做,有聽到「少數人」在反對(但不一定確切知道對方為何反對,以及地下化東移背後的細節),但很快地選擇一種理直氣壯的態度,否定「少數人」在抗爭中想說的事。
昨天FB的活動頁面上,出現了第一位反對自救會的網友,他留言說鐵路地下化是台南人期待20年的大建設,要自救會不要再來亂了。我之前也看過很多網民的激動回應,我猜,真的很多人認為自救會是「無理取鬧、自私、拖累大台南的交通發展」。
- Dec 22 Sat 2012 11:05
為了誰
六名死刑犯於昨天稍早在台灣不同地點遭處決。
我的信箱收到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寄來的信,一封沈重的聲明。
我自己仍在想:很多人堅持「死刑對於犯罪的嚇阻功用」,以及「降低犯罪的真正有效行徑是什麼」兩件事。
在槍決子彈射出、懲罰了犯罪人「個人」之後,政府、整個社會、所有家庭對於治安的責任,是否就告一段落、繼續「往前走」了呢?有沒有更進一步去思考、解決核心問題?
當社會上普遍支持死刑時,廢死聯盟的聲音顯得特別刺耳,承受被攻擊、被憎恨,堅持繼續提出死刑本身以外的上游結構才是犯罪問題核心的訴求,這需要很大的勇氣,以及長遠的視野(看得見他人暫時未能看到的面向)。
- Dec 17 Mon 2012 16:16
年輕世代公民權力的誕生
文/高子壹
2012年12月17日
貴版刊出何明修〈學生權力的誕生〉一文,引起教授們討論,何明修說:「學生變得更成熟與自信,他們很清楚自己是在利用政治,而不是被政治所利用。」趙剛則為文質疑何明修是否能越俎代庖指認「學生權力」。
4年前我在貴版投書〈我不藍不綠 但我是對的〉,正好和陶儀芬〈珍惜學運民主資產〉一文對襯,成為她所說「對上一代來說有點意外的青年理想主義運動」的明證。現在重看當時的那篇文章,是太過不成熟,也太過天真了!
- Dec 05 Wed 2012 12:31
故事到底在說什麼
媒體切什麼角度去報導,閱聽大眾看到的當事人就變成了那個模樣的人,更細節的面貌反而被忽略、更重要的事情反而被模糊。
這個「學生面對教育部長」的故事核心,究竟在說什麼?
有意操弄議題的媒體心態可議,而作為閱讀者,我能不能更敏感地思辨,在不同的訊息中去理解一件事的各種面貌?尤其是微弱的聲音們。
- Dec 04 Tue 2012 11:36
做複雜一點的思考
之前參與過一系列「廢除死刑」的討論,對於「死刑」這件事的背後邏輯與社會性意義,有較多的思考刺激。
當這次台南小男孩被割喉事件上報,我謮到報紙批評死刑的不執行,使台灣司法落入現今的狀態,也使得這次的駭人割喉案發生。讀著報上支持死刑的言論,我的心情很複雜。
今天謮到潘翰聲的一段文字:
「死刑是個太簡單的答案。
- Nov 18 Sun 2012 00:42
從「了解」開始
剛才讀到一位香港朋友轉貼的「由零開始認識巴勒斯坦 地圖上消失的國家」,好有感覺,關於「對事情作出簡化的評論」。
上週我跟朋友去拜訪自救會,在接近4小時的談話與閱讀紙本資料過程中,逐漸了解到政府在決策及行政程序上的粗糙與傲慢,因此明白他們的憤怒從何而來;但同時,我也看到網路上不少民眾指責自救會的抗爭拖累鐵路地下化進度,並罵他們貪求的是高額徵收賠償金,我身邊也有朋友如此質疑。
這個現象,讓我思考人們對一件事的判斷,可能常陷於單向的資訊,但事情更多面向尚未被揭露;而我們也的確不易在短時間內,清楚事情的各種資訊,所以像我自己就常犯下粗糙的回應謬誤。
所以我開始思考,我們在行動上可以有哪些調整,以試圖減低誤解與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