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批判 (14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什麼是人類生而為人的本質?什麼是教育的核心?

外在為用,內在為體,在困頓的時代裡,教育真正該引領人看清的,究竟是外在之用,還是內在之體?

那些操權的掌控者,你們的視野揭露了你們的格局。

美國的教育現況,足以作為台灣教育狀況的借鏡。

====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02-27 中國時報

文/吳乃德(作者為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台灣「真相與和解促進會」會長)

林博文先生日前在本報的專欄討論了電影《為愛朗讀》,也討論了漢娜.鄂蘭「邪惡的庸常性」之概念。用這個概念來理解政治壓迫的參與者,不但過度簡化,而且也不符合歷史事實。不過,林先生的文章卻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他所提到的問題,正是台灣在討論轉型正義的時候所一直疏於面對的。

鄂蘭針對納粹戰犯艾希曼的審判所寫的《艾希曼在耶路薩冷》一書,以「邪惡的庸常性」為副標題。艾希曼在戰爭期間負責逮捕、集中、然後運送猶太人到集中營;至少有六十萬猶太人因為他高度的行政效率而成為灰燼。鄂蘭要傳達的訊息和道德啟示是,如同她兩年後所說,「此種巨大規模的邪惡行為,並非來自執行者的邪惡、病態、或意識形態信仰。不論這些行為多麼邪惡,行為者絕對不是惡魔」,而是像你我一般的平常人。他之所以積極參與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最有組織、最有效率的屠殺,乃是基於平凡而世俗的動機:衷心服從指令、在官僚體系中力求表現和升遷。艾希曼的動機因此「十分庸常、非常人性」。

以色列政府在一九九九年所公布的艾希曼獄中筆記,似乎也支持鄂蘭對邪惡的理解。艾希曼寫道,「我發現以服從和接受指令為基礎的生活,確實是一個舒適的生活。這種生活讓一個人對思考的需要減到最小。」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