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v 08 Thu 2012 23:46
  • 歸零

剛從社區回來,今天社區媽媽們剛好談到待人處世的智慧。

 

一位常常是開心果的開朗媽媽說,別看她平常「肖肖」,她其實很清楚自己的原則,跟別人相處有一些線不能跨越,只要不犯河水(底線),別人再如何有意刺傷,她都會選擇改用開玩笑或自眨的方式,化解氣氛。

 

這是多麼大的柔軟跟智慧。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晚將近凌晨一點時,剛好跟大眼睛在線上相遇,他說他出意外了。

原來是搬東西進入電梯時,出了差錯,那些硬邦邦的鐵製品砸到他的胸跟頭,傷口處處,住進了醫院。但他還是照喝咖啡跟抽煙!這傢伙....。

知道他一切無大礙,叨唸了幾句飲食要營養後,已是凌晨兩點多,我累了,跟他道別。

 

鑽進暖呼呼的新買床墊,明明很睏,應該睡了,卻不知為何開始流下眼淚。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06 Tue 2012 15:51
  • 看見

上週終於送出研究所推甄資料。

寫研究計畫時,發現自己寫著寫著撞了牆,那道牆叫做「虛榮」。我似乎想藉文字說明自己的實踐多麼具理想性,寫到最後有種想吐的感覺。

將研究計畫暫擱了一會,跟其他契合夥伴相逢、討論,逐漸找回自己的真實面目,於是回過頭重新書寫,希望探討自己在實踐路上的現實侷限—我以為的「理想」,真的做出了理想嗎?跟現實的落差有多少?

原來我內心裡有一種想被人看見的渴望,那種想證明自己「做了很多」的感覺,好可怕!當我急著被別人看見,我的目光於是落在了遠方,而不在當下。

希望透過本次的整理、書寫、沈澱,讓自己重新學習歸零,勿將過去走過之路過份詮釋,它們不過就是促成我往前的珍貴經驗,有順利的、也有很多不順利的。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兩週忙著研究所推甄、忙著各種活動,感覺充實,得到好多刺激與深刻提醒。

明後兩天要去東海社工系帶【我與助人工作】劇場工作坊,將在兩天工作坊中,與參與者共同探索:

◎助人工作中的「我」

◎我心中的「助人工作」

◎社會中的「助人工作者」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天在研討會跟劇團老夥伴C重逢,他發表一篇論文,關於他自己跟失依少年進行戲劇治療課過程中的內在與外在旅程,我讀後很有感觸。

作為民眾劇場帶領人,我也常面臨心中對課程的理想目標,必須與參與者的現實需求磨合,中間經歷很多挫敗,更進行過一次又一次複雜的自我檢視。

這一兩年,隨著工作經驗的累積,我覺得自己的狀態愈來愈清晰,有些東西穩穩地沈澱在心裡。現在,每當帶領課程遭遇「不順」(但「順利」又是什麼意思呢?對「誰」來說是順利),我知道最須先求的並非「解決」方法,而是先如實「面對」我們的「共同存在」。

我覺得「劇場」是觸媒、也是場域,但不該是全部。C 在論文中提到:「是不是」戲劇治療、「是不是」戲劇教育的提問,我讀了好有感覺!以前的我,容易急著「定義」我到底做了什麼類型的劇場,但對現在的我已經不重要。

我總是在劇場跟不同民眾相遇,若抽掉「劇場」,我跟他們的關係會是什麼?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我對滿揚情感式的表達風格會感到疏離。

對於自我揭露性很強、滿口都是溫暖/光明/愛的人,我雖然完全理解她們出自善與真,但就是覺得有距離感,因為對方似乎有某種一廂情願或一股腦的跳入,沒有連結到情感之外的複雜格局。

世界上很多事都從愛及情感開始,但不會「只」有情感,如果可以同時帶著理性的眼,理解到的會更多。

我特別容易欣賞充滿情感敏感度,但又能冷靜思考陳述的人,因為跟這樣的人相處,我感受到人的立體與存在—很有現實感、也很有人味。

今天讀到蔡珠兒這一篇,看到她的感受與提問,我心裡有種踏實愉快。「食物不一定在舌尖上,更是關於大腦的。」我也這樣覺得。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29 Mon 2012 21:44
  • 也許

最近關於團隊議題,我的想法:

.........看起來,也許我們是在談劇團如何與新團員彼此吸納,但我覺得往下的核心,與整個團隊的運作模式及風格有關;再進一步探索,團員面對團隊運作的態度、如何定位團隊願景與發展目標,可能又是真正的基礎。

當然,也與我身為其中一位成員,如何選擇面對這個團體、如何選擇身為一份子的方式有關,我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我提出了真實的想法還是保持沈默?為什麼我說出來了?為什麼我沒說出?我愈來愈確定,每一個體都會影響團隊,擅長發言、習慣發動的人,影響力明顯較大,但習慣隨和、或較沈默的人也正在影響著,我還一直在反思自己的參與狀態及原因....
 
劇團的風格如果走歡樂及情感連結傾向,當然好、也必要,因為劇場怎麼能沒有這些最人性的基礎?只是我自己也一直試圖在這些歡樂、情感之外,尋覓還有沒有更吸引我的進一步目標?而團體運作除了強調情感連結,有沒有辦法站到較高層次,思考更廣大的具體現實面向?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才再次想起Kayo Munakata在"Active conducting"工作坊中的風範,她深深刺激我對那些老生常談的觀念,有了重新咀嚼與提醒:

「一人一故事劇場」不是只為了提供觀眾在「演出現場」說出故事的空間,更是為了去體驗故事被說出來、被尊重、平等看待的價值。

所以playbacker必須將「表達自己心聲/故事」一事的思考,從playback舞台上,延伸至現實生活的細節中:祝福並鼓勵彼此在生活裡拓展發聲管道及機會,練習說出自己各種平凡又特別的故事,同時學習敏感:身旁是否有人失去聲音?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一整天在外面帶團體,中間的空檔我一直在思考昨晚接到的行動劇劇本。

昨晚睡前讀了劇本,讓我整夜輾轉難眠,說真的讓我有點踩了煞車。

我在被窩裡一直想,這真的是我想要參與的風格跟方式嗎?我對這個事件真的了解嗎?

我可以理解自救會民眾的憤怒,自己的家無緣無故竟然要被拆,要是我,我的心情絕對會非常激動。

所以當這份憤怒想讓更多人了解時,「如何傳達」是關鍵的過程。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有個充滿爭議的公共議題,沸沸揚揚,我報名加入行動劇團隊,希望透過參與表達關心與聲援弱勢。

剛才收到自救會發言人寫的行動劇劇本,讀完後,心情忍不住複雜起來。

這是一個充滿情緒的劇本。
 
看完劇本,我最直接的想法是「不太妥」。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