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呵護,得來不易,
大膽緊握,必將萌生。
小心呵護,得來不易,
大膽緊握,必將萌生。
裂中有縫,縫中有洞,洞中有天,天中有無限。
未能圓滿的,長得出一片一片,生機。
從來沒有這麼痛苦過,這段時間所有的傷心與淚水。
是這樣,是那樣,反反覆覆。
想起那段著名的祈禱文:「願上帝賜我平靜,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願上帝賜我勇氣,改變我能改變的事;願上帝賜我智慧,能夠分辨兩者的差異。」
然後我終於一天比一天平靜,明白了這是一段考驗、一個機會,我看到了自己所有的勇敢與努力,誠實與誠懇,改變,感恩,捨得放下,也看到了人生眾相的其中一個截面。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助理教授 林津如
八八風災後半年,莫拉克風災的原住民災民開始搬入慈濟大愛屋了。在二月十一日的入厝儀式中,我聽到原住民朋友的八部合音,聲音一樣充滿能量,但卻無法再聽下去,眼中含著淚,我離開了。
台十七兩旁的安南區魚塭,常有幾隻白色修長身影的鳥兒,優雅站立不動,伺機朝水中啄食。
那天第一次這麼近距離地看見一大群。
鳥兒為食物群聚,而人類又是為了什麼而群聚呢?
一群人在一起的時候,心裡的想法是相似的嗎?
一群人在一起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有連結的嗎?
【2010/01/10 聯合報╱黑白集】
清華大學要在屏東屏北高中開設實驗專班,招收原住民青少年,培育他們成為允文允武的保育和救災能手。大學教授下鄉進入高中,為原住民下一代提供更寬闊的啟蒙之路,這恐怕是台灣教育界近年最動人的築夢計畫了。
去年八八風災後,清大師生動員前往南部災區救災,調查後發現,全校一萬二千名學生中,來自災區的學生人數竟然是「零」。這個事實,讓他們震驚:弱勢族群學生進入清大之路,竟然如此遙遠。一群清大教授因而發想將協助原鄉的行動更具體化、長期化,短短幾個月,成立「小清華學院」的構想即已成形。
王建煊這兩天才痛批原住民政策,說形式上的機關樣樣俱全,但對原民的實質助益卻十年來毫無改善。王建煊罵得過火,被反批具有「漢人優越感」;但原住民在教育及就業競爭上始終處於弱勢,且形成結構性的惡性循環,確是不爭的事實。
清大教授王俊秀感慨說,「教育不能只把原住民學生教成到都市就業的板模工」。的確,當「黑手」與「板模工」成為原住民青年進入都會兩大身分的現況不改,什麼族群平等都只是假話。關切原住民前途,除了開罵或自嘆無力,像清大這樣能發展出一套友善、可行的計畫,深入原鄉,作長期投入人力、物力的準備,才是具有平等意識的積極思考。
看這部獨立特派員拍的「寧為農夫」,最觸動我的不是青年願意「從事農業」這件事,而是青年願意「從事一個不被主流看重的行業」這件事。
主角說得沒錯,農業是一個處處是學問的行業,所以他決心要親自踏進來,實地去實踐、去學習。
我想最有意義的「工作經驗」,應該是由「自己」選擇「自己」想要做的工作(而非依照「錄取分數高低」、「熱門行業排行」或「最賺錢的行業排行」來選擇),而且「心甘情願」為之投入付出。「實踐」的本身就是一種生命的實現,既是天命、也是考驗;「實踐」的過程就是核心的意義,錢財則是額外的驚喜與鼓勵(因為做自己想做的事竟然可以有收入耶!)。
最近因緣際會,一直被身邊各式各樣的朋友「督促」、「質疑」、「關心」自己的經濟狀況,「能養活自己嗎?」這是其中一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問題,我記得我的回答是:「要看你『養活』的定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