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重要的一年,諸多改變的一年,於是我打開一場回顧,閱讀一場展示,看見一段清楚的刻痕。


1999年,唸完交大第一個學期,我發現我完全唸錯學校、唸錯系。這是我第一次認真地思索,我到底要什麼?我是誰?自此展開我追尋人生目標的十年流浪。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 Jan 17 Sun 2010 11:55
  • 啓航

行過留痕,復望無紋,於是我們帶著看不見的傷痕前進。

終於,來到這一日,揭開傷口直視,然後舉起燈火,為自己的迷途啓航,

邁向另一個生命更飽滿的里程。

20100116.JPG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跟我們的土地買茶

文/鍾永豐


讓它伸展後生的心情

讓它榮耀父母的腳印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緣起】

希望的豐收」計畫(The Great Harvest of Hope簡稱GHoH),為「國際戲劇/劇場與教育聯盟(International DramaTheatre and Education Association,簡稱IDEA)2010年第七屆巴西世界大會Young IDEA(青年劇場)”之重要計畫。IDEA全世界三十個會員國,同步於200910月至201010月期間,各自於當國舉行「希望的豐收」計畫。其中,台灣為亞太地區五個參與國家之一。

 

「希望的豐收—青少年在地發聲戲劇工作坊」邀請各國在地至少301218歲的青少年,透過戲劇肢體活動與討論,探討青少年對生活現狀的感受與希望,並用文字書寫或任何藝術形式,在「市民筆記本」上,呈現個人對於不同層次問題的思考與想法。最後青少年所創作的筆記本文字,將成為每國演出的素材。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林深靖

台灣城鄉發展的嚴重落差,從書店的存亡可以一窺究竟。在都會區連鎖大書店不斷擴大的同時,各鄉鎮中辛苦撐持的一些小書店卻被迫一一收攤。

根據最近的調查,台灣319個鄉鎮市中,其中至少有120個已找不到任何一家書店,有些即使鄉鎮即使還勉強存在一兩家店面,卻主要是供應文具,書刊寥寥可數。台灣最南端的屏東縣,33個鄉鎮當中,有27個鄉鎮書店已然絕跡。高雄縣27個鄉鎮,有15個已經沒有書店存在,其中田寮鄉甚至連文具店也沒有!中部的彰化縣、東北端的宜蘭縣,其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

沒有書店,哪來文風?文風不見,何來思考與創意?當今政府一方面砸下鉅資,大事鼓吹所謂「文創產業」,另一方面卻又放任鄉鎮書店在酷厲的市場機制下熄燈消亡,這對台灣社會而言,實是巨大的嘲諷。書店在偏鄉遠鎮被連根拔起,這一方面反映台灣的城鄉之間,已不僅是差距,而是幾近於令人絕望的鴻溝。另一方面,也顯示台灣的文化產業已幾乎失去與土地的連結,只能在繁華都會的玻璃帷幕大樓中玩著自我感覺良好的遊戲。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幾年跟旗山南洋姐妹會戲劇課的姐妹們,一起上台北參加「沒錢沒身份」的遊行。

前一刻我們在行政院前,抗議【國籍法】要求新住民配偶必須提出「四十二萬元財力證明」,才能申請身份證的「歧視窮人」規定,看見出面的政府官員嘴臉敷衍,一旁的警察表情冷漠。

下一刻我們回到遊覽車往下一抗議地點前進,看見車上電視播著某名流之子,斥資千萬舉行「世紀婚禮」,新聞記者以現場Live轉播,用好幾則新聞片段,報導此婚禮的驚人高價細節、高官名商笑嘻嘻出席祝賀、以及開心大談自己是如何籌備婚禮的新郎與新娘。 

同一時間、同一城市,那邊兩個家庭奢華高調,斥資千萬辦喜事,媒體高規格現場轉播;這邊一群來自全台各地的新住民配偶,爭取廢除42萬財力證明,現場只出現少數有公民正義性格的媒體。

短短幾分鐘,我看見兩個天壤之別的世界,兩種截然不同的被關照態度,我站在中間,被這瞬間極端的現實衝撞,滿腹憤怒,卻絲毫無能為力。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賴柔蒨

 

4208609826_5127787c74_m.jpg

 

十度,入冬第一波寒流,冷風細雨;地下一樓的排練室,短袖短褲的舞者正在伸展、排演、縫製道具話家常。溫暖,來自於舞動身體時散發出的熱氣,以及用藝術支持社會運動的熱情。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貼自:張老師月刊 2009/12/02


【張老師月刊/陳健瑜】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貼網址:http://blog.roodo.com/taiwanculture/archives/11154367.html

 

◆會議緣起與目的

  「地方」已成了近年重要的研究領域,與「地方」相關聯的研究諸如地方社會轉型、村落共同記憶、常民文化、地方技藝、環境改造、文化資產保存、成人學 習、地方自治、城市治理、社區NPO、社區照護等議題廣泛分布及我國社會學、文化人類學、成人及社會教育、建築與城鄉、社會工作、社會史、台灣史、行政管 理學、傳播學等學術領域。然而,這些方興未艾的探討其興趣與內容大多集中於個案研究的範疇,對於十餘年來我國「社區意識」蓬勃發展此一現象的整體分析卻少 人觸及。今日,當我們談論地方之時,投射於社區之上的社會想像是什麼?這些社會想像呈現什麼樣的歧異與矛盾?曾經歷什麼樣的流變?這些流變具備了什麼社會 特質?這些變遷的影響有多大?其與社會的變遷以及國家的變遷以何種方式銜接?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常在想,什麼樣的價值觀、行動、生活,會是這個社會/世界,真正重要且值得流傳的?

如何在眾聲喧嘩卻說著相似言語的主流價值觀中,堅持並信仰自己的初衷?

如何時時檢視自己的態度,是否還保持當初踏上這條路時的純粹?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