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網址:http://blog.roodo.com/taiwanculture/archives/11154367.html
◆會議緣起與目的
「地方」已成了近年重要的研究領域,與「地方」相關聯的研究諸如地方社會轉型、村落共同記憶、常民文化、地方技藝、環境改造、文化資產保存、成人學
習、地方自治、城市治理、社區NPO、社區照護等議題廣泛分布及我國社會學、文化人類學、成人及社會教育、建築與城鄉、社會工作、社會史、台灣史、行政管
理學、傳播學等學術領域。然而,這些方興未艾的探討其興趣與內容大多集中於個案研究的範疇,對於十餘年來我國「社區意識」蓬勃發展此一現象的整體分析卻少
人觸及。今日,當我們談論地方之時,投射於社區之上的社會想像是什麼?這些社會想像呈現什麼樣的歧異與矛盾?曾經歷什麼樣的流變?這些流變具備了什麼社會
特質?這些變遷的影響有多大?其與社會的變遷以及國家的變遷以何種方式銜接?
「社區」的文化觀點自從陳其南於1994年啟動社區總體營造政策,提出「社區生命共同體」的論述之後,一直是最有生命力的發展軸線。在陳其南論述中的
社區並無固定的指涉形象,而是任何一條街、一個村、一個街區、一個城市都可以是社區,重要的是居民的社區意識凝聚。這個由上到下的抽象想像在之後十餘年的
實踐過程中,卻成功開啟了對於社區意識形成過程的興趣與重視,逐步吸引社區的營造轉向於對於常民生活世界的關注。
然而社區在政治、空間與文化面向都各自具備了不同的社會意義,有不同的歷史脈絡,在不同的時期消長浮沉,進而互相牽引、互為主從關係,在台灣急劇的政治經濟社會變遷過程中,其演替軌跡被快速擠壓、纏繞、併陳於同一個時空舞台,造成了「社區」今日複雜、難解的面貌。
「地方」是意識的居所,也是文化批評、空間專業、地方認同的實踐場域,由「社區營造」所發展出來的「地方學」建構,則跳脫出來文史工作的侷限,從環境、經濟、文化產業、空間想像、地方治理結合PPGIS的應用,建構「地方學」的在地論述。
對於上述問題的探索有其社會實踐的迫切性,社區總體營造運動推動迄今,當積極的社區主義倡議者嘗試建立跨部會的政策績效評量指標與社區營造條例,意圖
為跨部會政策施作中的社區價值建立更穩固的法規基礎,卻遭遇到界定「地方」的概念分歧。同時之間,當社區大學的學程規劃嘗試將社區內涵安放在堅實的知識基
礎之上,提出「地方學」作為認識社區的理解架構,卻遭遇到方法論上的重重困難。
因此,不管是基於社會實踐的需求,或是社會科學研究的旨趣,吾人發現,「地方」的這個概念包裹於常識之中,既簡單又複雜無比,欲進一步勾勒台灣的民間
社會及其活力,實有必要深入審視「地方」與其發展軌跡,以期超越常識層面,以更成熟的方式理解「地方」及其連帶的社會意義。
為此,我們提出此一省思「地方」概念的詮釋與公共論述的研討會,企圖從跨學科的觀點,以「地方」的觀點整理出「社區」概念的系譜學;爬梳解嚴後台灣不
同行動者(學界、政府、NPO工作者及一般民眾等)之間對於「地方」、「社區」、「地方再現」等概念詮釋的異同,並深入理解這些詮釋的異同在不同時期,以
及不同場域、及不同事件之中的發展與演替。
◆會議主題
(一)以地方為情感認同,梳理文史書寫與集體記憶再現歷史的位址,將「地方」 視為「認同」的「文本」,「情感」的「再現」。
(二)以地方為實踐場域,以日常生活為發生場域,民眾參與的社會過程。
(三)以地方為再現政治,「建構」、「解構」地方作為「社會資源」的載體下形成的秩序與權力政治。
(四)以地方為文化想像,透過文學、電影和音樂等文化實踐,透過反覆的生產來創造「地方」。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會議時間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1月27日(星期三)至28日(星期四)
◆會議地點
成功大學歷史系二樓視聽室振芝講堂(見地圖)
◆聯絡資訊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地址︰701台南市大學路一號
聯絡人︰許喬甯小姐
黃翊綺小姐
電子郵件︰z9712043@email.ncku.edu.tw
eagester@gmail.com
電話︰06-2757575轉52113
傳真︰06-276647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