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0/01/10 聯合報╱黑白集】

清華大學要在屏東屏北高中開設實驗專班,招收原住民青少年,培育他們成為允文允武的保育和救災能手。大學教授下鄉進入高中,為原住民下一代提供更寬闊的啟蒙之路,這恐怕是台灣教育界近年最動人的築夢計畫了。

去年八八風災後,清大師生動員前往南部災區救災,調查後發現,全校一萬二千名學生中,來自災區的學生人數竟然是「零」。這個事實,讓他們震驚:弱勢族群學生進入清大之路,竟然如此遙遠。一群清大教授因而發想將協助原鄉的行動更具體化、長期化,短短幾個月,成立「小清華學院」的構想即已成形。

王建煊這兩天才痛批原住民政策,說形式上的機關樣樣俱全,但對原民的實質助益卻十年來毫無改善。王建煊罵得過火,被反批具有「漢人優越感」;但原住民在教育及就業競爭上始終處於弱勢,且形成結構性的惡性循環,確是不爭的事實。

清大教授王俊秀感慨說,「教育不能只把原住民學生教成到都市就業的板模工」。的確,當「黑手」與「板模工」成為原住民青年進入都會兩大身分的現況不改,什麼族群平等都只是假話。關切原住民前途,除了開罵或自嘆無力,像清大這樣能發展出一套友善、可行的計畫,深入原鄉,作長期投入人力、物力的準備,才是具有平等意識的積極思考。

沒有學生來自災區,讓清華驚覺他們與真實社會的距離,因而有了「小清華」的回饋計畫。小清華,蘊涵著一個大希望。有沒有學生來自災區?其他名校是否也曾如此自問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