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自己以一個真正的「人」的姿態,站在playback台上。
對我而言,演playback其實跟我們正在親身實踐的工作一樣,當我們進學校跟同學上課、當我們進社區跟民眾工作….,不管去的場域及面對的群體為何,我們一直就是「我們自己」。
雖然我們在做的事與擔任的角色(如:引導者、老師...),會被理所當然地被期待要有一定的模樣與標準(如:中立、客觀、嚴謹、EQ高…),但我們就是「我們自己」。
站在playback台上,本來就不是要「完全」抽空地,只為了去承接teller的分享、只為了如實再現故事。我覺得好的playback是每個演出者一邊真實自在地當自己,也一邊誠懇地去聆聽並回應teller。
我們每個人真實的獨特背景、性格、價值觀,與不同的teller故事之間,必然會產生各種可能的碰撞或拉扯。不管那些碰撞是正向或充滿掙扎,那些情緒都如此真實存在,其實並不需為這些情緒去責怪自己怎麼不夠「尊重」對方、怎麼不夠「中立」。
當有這些自責的情緒出現時,也許某程度也正是反應出,由於將自己當作「服務者」,所以期許自己要完全接受並同理teller,因為「我們是來服務對方的,所以我們必須以對方為重」,所以自己出現情緒時,會忍不住覺得慚愧或不好意思,但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
Teller是人,我們也是人,playback讓我們在此時此刻相遇,沒有誰的心情比較值得被重視、誰的心情則比較不重要,「互為主體」的對待才是真正重要的核心。
我們要去學習處理的,是如何透過種種「具體」的合作、共識、信任,讓我們演員個人內在的真實衝撞,不會影響整體演出的流程與能量。如果真的被teller的故事影響了心情,想迴避就先下台迴避、進不去故事就要其他人齊力去順勢補位....,而不是單方面地陷入「作為playbacker,我怎麼會對teller的故事不認同….」之類的自責。
我們可以去練習很多實際的方法,透過具體合作,在playback演出的現場去處理「個人情緒」與「整體演出」之間的平衡
我們「台灣被壓迫者劇場中心」的夥伴佩萱,曾給過我一個非常重要的提醒:
「反思不是自責(甚至自我鬥爭),反思是察覺自己當下的狀態,只此而已!」
進入社區工作時,最核心的目標與態度之一,就是鼓勵社區朋友不要試圖去「演」,而是從自己最原始的模樣、用自己的風格及所能去進行「表達」,如果我們在引導別人、對別人教學時都這樣相信,那麼我們更應相信,自己必須以自己原始的模樣,去參與playback,與自己的真實面貌和諧相處,而不是壓抑或指責它。
我們每個人是真實而獨特的存在,故事被teller述說之後,轉由我們在台上演出,故事才有機會產生更豐富而具生命力的風味,所以請讓我們以真正的自己、以作為一位「真人」有血有淚的狀態,自信地站在playback台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