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p 30 Thu 2010 01:00
  • 春風

這段時間,在不同社區進行社區劇場課程,遇到各式各樣挑戰,如:成員的出席穩定度、團體氛圍的凝聚與調息、討論的深度.....。

當各種大大小小的「不順」出現時,我第一時間的反應,通常很「人性」:「哎呀,怎麼會這樣!!(皺眉頭)」。可是抱怨之後,「理性」的自己就馬上跳出來:「沒關係,在社區進行課程本來就是這樣,總是充滿大大小小的變數。

除了社區先天條件與體質,我自己是怎麼準備、應變、檢視這課程的進展過程呢?我怎麼看待所謂「順利v.s.不順利」?什麼叫做「順利」?我是不是對帶課程懷著某種「完美、順利」的期待或要求?

這陣子的一些過程,讓我清楚看見自己的某些侷限與不足,所以我一直在做各種觀察與調整,想辦法在每一堂充滿「變數」的課堂上,找到有效應對的方法。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年,一個人單車環島,記得那天,一早從台東大武出發,騎南迴、爬壽卡,然後沿著車友阿瀚告訴我的這條沒有名字的「海邊路」,再接回台1線,紮紮實實地繞了恆春半島一圈,然後又一路騎抵潮洲阿芹家。

那天一口氣騎了179公里,騎了12個小時,中間只休息2次,一共不超過半小時,騎到阿芹家後,我倒在她們家三合院地板上,累得久久無法起身,這是我一輩子永遠都忘不了的一次自我挑戰。

我也永遠忘不了,正午豔陽赤熱,我騎在這條沒有遮蔽的「海邊路」,小小的路面,旁邊就是湛藍的海洋,被大太陽照得這麼清楚,空氣中甚至還有熱浪飄盪,有一些零星的人們在海灘上玩水。我踩著緩慢的踏板,低頭望著一路被壓在車輪下的,自己短短的影子,然後心裡不停地想著:「哇,真沒想到,竟然有這樣的一條路,海洋就在一旁,我離海竟然這麼近!」

那是一次難忘的騎程。

台灣這麼小,為什麼需要這麼多公路?為什麼要讓交通路線「便利」到一種不可思議的極致?多建一小段路,究竟可以節省多少時間?台灣人到底在趕什麼,為什麼想盡辦法要去省那短短的幾分鐘車程?恆春半島已經很瘦長,為什麼還是不放過唯一「無公路」的自然路段?難道台灣島就是「水泥島」?所有露出自然土壤的地方都該死、因為表示太落後?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 Sep 26 Sun 2010 22:57
  • 謙卑

專心聽著,那些正透露訊息的種種,無時無刻,此地那處。


驚奇發覺面容的轉變,一種盡在不言中的理解與明瞭,少了一種天真無敵,多了一種滄桑歷練。

梅莉史翠普說得沒錯,越年長,就發現自己懂得越少,沒有什麼事是自己真的可以那麼理直氣壯的。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18 Sat 2010 13:31
  • Coming

專注,持續,謙卑,相信,臣服,問心無愧。

然後必會到來。

必會到來。

20100918.JPG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愛高跟鞋>

試映會
時間:9/27(一)下午兩點 
地點:台北誠品敦南店B2視聽室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陳豐偉

(本文網頁在 http://blog.eroach.net/index.php?load=read&id=275) 

少年殺手落網,講一句「台灣教育害了我」,就引起台灣媒體關注,名嘴討論,連宗教家、教育家也隨之發言說:「我感覺到他是被放棄的」、「學校沒給他成就感」。國中老師則指出家屬的教養問題。熱鬧了幾天,媒體焦點轉到花博。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http://blog.chinatimes.com/openbook/archive/2010/09/14/538698.html


▲ 顧玉玲演講風采。(周月英/攝)

 

⊙紀錄整理:佐渡守/影像提供:顧玉玲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牯嶺街小劇場
 
城中之心跨越藝境講座 
在左邊的亞洲影展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直到最近,我才意識到「行動」原來可能是一個曖昧的詞—我認為的「行動」與別人認為的「行動」一不一樣?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義、標準、實踐程度,就算彼此的本心與出發點都是美善的,但當談論「行動」的面向落在彼此不同的象量時,孰好孰劣、孰積極孰消極、孰強孰弱、孰正港孰假仙....容易變成一場難解的紛戰。

堅持自己前方的理想,堅貞不移,是實踐者該有的基本特質,不過如果執意堅持質疑誰的行動比較進步或激進,誰的行動比較站在前線或顯而易見,我自己覺得那實在是件很累的事。

每個人的特質都不同,有各自的狀態與一定的侷限,我比較欣賞的期待是:每個人都「有心」參與社會,而且每個人都能以「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參與社會,而不是一味要求「所有人」都「一定」要怎樣怎樣才行。

正如同,常常聽到有人不欣賞「一人一故事劇場」,因為他們看見它「只」服務安全範圍裡的個人感受,但讓我每每不解的是,為何不反過來思考:如果一人一故事劇場可以把「個人感受」服務好,那麼繼續專攻加強是必須的,因為這就是它被發展出來的原始核心,但其實不需一味地去批評它或唾棄它,反而可以思考如何以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此項特質為基礎,進一步去發展它的更多可能性—無論是台灣在地化的轉化調整、型式的再思考與創新、或是與其他劇場類型的結合(以促進社會公共性的藝術傳達)....。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孫華瑛 九月 8, 2010

合作夥伴關係

七月初的豔陽,火燙燙的直射在小林組合屋的每個角落,讓人難耐這酷夏的極端溫 度。我趕在純用即將在小林駐村告一段落的前幾天,去看看他的近況。遇見一位來自大陸廣州美術學院畢業的藝術家,當他知道純用在駐村期間的行動之後,很不解 的問起為什麼藝術創作要面對複雜的社區議題?純用笑笑的請我回應,我順口說出:「藝術的社會參與」,同時帶出台灣這十幾年社區營造脈絡的基礎。

我和純用曾經參與「2006-2008嘉義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藝術進入社區的經驗,因此可以很熟悉的掌握這樣的操作模式,不過,對於藝術進入災區的經驗,以這次由旗美社大主持的藝術駐村計畫的彼此來說都是第一次的嘗試和實驗。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