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翻開報紙,看到原來是這樣的「專題」舖陳,其實還蠻感慨的,感慨之處在於媒體在時機上的選擇,以及從全國角度看地方的侷限性。

 

但是如果談咱們永康【守望者劇團】,今年第六年了,想起一路因緣的聚散,如今看到大家那麼燦爛的笑容被印出來,心裡其實還是很開心。

 

當初這個由眷村改成的新國宅社區裡,一群婦女很單純地想為自己的孩子、社區的孩子作點什麼,所以常常在國宅內自發性合辦親子活動。她們其實沒有正式社區組織的支持,但正因為這個微小的、自發的凝聚基礎,讓她們後來遇上了有心走出社大校本部、進入社區開設分班的永康社大。

 

經過一些波折,我們在社大的協調及資源支持下,開始在他們國宅社區旁邊的老舊天主堂裡,展開了社區劇場的課程,度過數個寒暑。

 

這幾年期間,幾位元老成員在生活因素的考量下,紛紛離團,剩下幾位苦撐。有一段時間,每次上課都只有4、5人,可以算是劇團的低潮,但沒想到我們還是一起走過來了,而且玩得挺開心。

 

劇團的行動範圍本來主要以社區為基地,前年開始進行「社區」跟「在地學校」的連結,於是劇團成員走進自己孩子所念的國小,去認識學校的其他家長及老師,不知不覺,劇團的第二代、第三代成員就這麼自然地加入了。

 

現在她們每學期都進入2~3個學校班級,邀請同學說自己的故事,幾個學期下來開始學習到常態進入班級的眉眉角角。

 

六年前她們根本不知道劇場課要幹麼,純粹因為朋友邀約,所以來瞧一瞧;六年後她們成為一個獨立運作的團隊,每週一次自發性地聚會,進行練習。

 

一路走來,我看到她們雖然為生活的照護及議題忙碌,平常可以移動的範圍有限,但因為願意持續投入,也勇敢一起行動,不僅為自己持續帶來新刺激,也跟孩子、跟學校產生了不同的關係。而我幾次印象深刻的衝擊經驗,都是跟她們互動時獲得的(又拍桌又拭淚)。

 

如果不是這些堅持,社大不會把大家當成是重要的社團;也是因為被社大推薦,被訪問、張牙舞爪地上了報,一回頭才真的發現,因緣的奇妙之處在於:我們既是不知不覺地走到今天,也是有意識地走到今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