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那天去成大參加「殺人影展」影片播映,看" At the death house door",映後由成大法律系李佳玟、許澤夫兩位老師座談。


整個座談過程,對我而言非常「激烈」。


這所謂的「激烈」,並不是指現場有人大罵或拍桌子,而是對於沒有真正接觸「廢除死刑與否」議題的我來說,兩位老師的分享內容、現場同學(政治系)的發言,都讓我密集而強烈地見識到,他們如何以極為清晰、可多層檢視卻又不偏離原始邏輯的訴說,加上流暢易懂的表達語言,來陳述他們對死刑的種種思考。


此熱烈過程,不僅為我打開看待死刑的各種面向,試著減少過於情緒性的單向度,對一件事驟下立場;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樣大量、高強度、高度思考性的談話,進行各人的解析與評論,有助於在場所有人的更多深度思考。


雖然我從頭到尾都沒有發言(因為對「死刑」議題實在太陌生,而剛播畢的影片也帶給我太多思緒的膠稠),但對於現場老師與同學們的精采對話、邏輯陳述,我感到非常振奮而過癮

(啊!好久沒有經歷這樣的對話了呀!我想狠拍桌子,然後叫著「絕!」)


這次的座談,讓我經歷的是「單向教學」之外的更多「學習」之道:提供一個媒材,讓學生體驗、讓學生思考、讓學生提問、讓學生再從別人的回應中去思考....,在你來我往的對話中,我們練習整理自己的邏輯思維,練習以對方能懂的方式表達,並練習從對方的回應中,檢視自己的出發點及邏輯是否合理。


對於「死刑該廢」或「死刑不該廢」的兩種意見,從任何一方都有說不完的理由與立場,我自己才剛在初步咀嚼,不過這次座談已教了我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不管支持或反對的原因是來自多麼深層的感性因素,在進行實際溝通時,終究必須進入理性的言訴,從邏輯出發,進行循進的分析與提問,才能從彼此想法的如實表達中,獲得更多線索與理解,好再進一步討論對話,否則很容易只停留在各自激動僵持的「情緒層面」。


反覆的陳述、反覆的提問,既能表達也能檢驗彼此觀點的根本邏輯;慢慢的,我們才能從對話中,一步一步抽絲剝繭,看見裡頭真正核心價值觀與本質為何,然後才有機會回來與真正從「人性」、「正義」為考量的立場連結,倒推回去,看看上面覆蓋的每一層立場與觀點,是否有存在的合理度與正義性。


深度思考、明確邏輯、清楚表達」,這是我在這場精彩的座談中,學到的三項重要價值。作為一位民眾劇場工作者,儘管所有的行動都不可否認的是源自心裡對人、對土地、對良善的感性期許與在意,但工作過程不能只有感性,理性的檢視、提問、驗證、反思,都是不可輕視的態度與能力。

 

好好加油。

 

201010153.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梵 的頭像
    林梵

    此處即彼方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