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淑英老師邀請我參與土城國小擊鼓樂團的寒假集訓,我可真是嚇了一跳。
腦筋總是動得很快、且願意嘗試各種創意之可能性的淑英老師,請我將我學習的韓國杖鼓的特質—親切的鼓點、易於攜帶而適合上街頭與民同樂—作一些改編及創造,融入到鼓團既有的中國腰鼓,讓小朋友練習,以作為土城聖母廟元宵節大遊行的表演曲目。
一向總是不太擅長跟孩子相處的我,從沒帶過戲劇活動之外的「教學」,而且韓國杖鼓從「我自己打」到「改編創造」可是件大大不同的事。不過,雖然一開始相當徨恐,在淑英老師持續的鼓勵之下,我決定咬牙答應,給自己一個挑戰及訓練,這對我跟孩子們可都是第一次。
於是,過年前整整兩週、每天各3小時的寒假集訓,我都跟中低年級的25個小朋友一起工作。
第一堂課,面對眼前各種大小不一、名字不詳的中國式傳統鼓,聽著小朋友打著快速而富中國味的鼓曲,我頓時感到相當心虛而恐慌。「天呀,我到底在這邊做什麼呀?我怎麼會答應呢?我真的『準備好』了嗎?我真的『知道』要怎麼『教』他們嗎?」太多問號,在我心裡擾繞。
但既然都來了,不是要給自己挑戰嗎?那就認份上吧!
於是我先在一旁,靜靜觀察小朋友跟著原本老師練鼓的情況,注意到許多非常有趣的現象,如:
*孩子們對於打鼓的不同態度與能量 (如:跟得上v.s.跟不上、很起勁入神v.s.意興闌珊、常被獎勵的人v.s.常沒被注意到的人...)
*老師帶領練鼓的方法 (如:明確的指令、分解段落的哲學、分批找出個別表現狀況的手法....)
*中國式鼓點的特色 (如:節奏變化的方式、如何運用鼓的不同部位塑造音色的改變...)
*鼓點與鼓手身體如何互相影響 (如:雙手輪打的順序不同會帶來不同身體風格、鼓手站立時的身體重心及鼓聲的厚度、身體是否夠開放會影響律動感、表情專注度與力道....)....等。
我的筆記上多了密密麻麻的筆跡,在轟隆轟隆的鼓聲中,我似乎有了一些領會,於是決定將前一晚在家推敲的一些上課素材,通通推翻不計,一切就化繁為簡吧,從我本來沒列入考量的最簡單鼓點開始。
一開始,要教小朋友鼓點時,在數十雙稚嫩眼光的注視下,我站在前方的大鼓身後,看著鼓,雙手不自覺發冷了起來。媽呀,韓國鼓是雙面的、拿的是竹片跟鼓槌,但這個中國大鼓是單面的、拿的是兩隻圓滾滾的重槌,完全不一樣的長相跟身材,我要怎麼打呀?
幸好原本的老師義氣出馬相救,我將我的鼓點告訴他,他轉化到平面大鼓與雙手打法上,試了幾次定稿後,小朋友也開始跟著老師一起練習鼓點。
說真的,當我聽到數十個中國扁鼓,一起用我不熟悉的音色,敲出我熟悉的鼓點時,被鼓聲包圍的瞬間,真有種奇幻的感覺。
後來,開始由我直接帶孩子練習,雖然仍然有點不知所措,我還是咬著牙,從示範鼓點、反覆練習開始帶起,而這個過程真是充滿尷尬,我不是在示範時被慣有的雙面左右手法給搞糊塗了,就是找不到給指令的適當時機與用語,更抓不到引導團體練習的節奏定性。
第一堂課雖然讓我既糗又累,卻也給了愛自虐的我一股更強大的力量—就是因為做得不好,所以明天要繼續加油。
回家後,我再三思索這首簡單的入門鼓點,如何依中國腰鼓的外形特質,以及小朋友的狀況做結合與轉化,於是我加入了不同樂器的分部(宋江鼓、鈸、鑼),為每個樂器編分部鼓點。
第二堂課,我幫孩子分成四組不同樂器,有些人依打鼓的穩定度來分,有些人依他們自己的意願來分,大家在這堂課很努力地不停練習。
接下來連續幾天,我陸續循序將我自編的打鼓手部動作、定點身體動作及移動方式,一組一組教給孩子。在家為鼓點自創動作與移動舞步是件有趣的事,教給孩子又是另一種趣味。漸漸地,在實際互動的累積過程、及淑英老師私下三不五時向我分享她的帶隊經驗中,我開始找到屬於我跟這群孩子的上課節奏,同時也學會以我自己信仰的態度(不怒、不罵,對孩子說正面的話語),拿捏住維持一定秩序與專注力的方法。
然後,忘了哪一天,我猛然發現,我已經可以不用在其他資深鼓團老師的介入下,讓這些孩子乖乖配合,我們之間建立某種和諧默契,他們看我的目光不再是狐疑而是信任;另外我掌握到了如何進行團體練習的方法,也更熟練了更有效精準的指令語言。更欣慰的是,我用意識所堅持的不罵不怒,幫助我心平氣和,去看見每個孩子的狀態、了解孩子的意見及感受,並衷心給予鼓勵及讚賞。
我學到....
這段帶隊的時間,我的參與雖是一種「教學」,但其實根本是孩子們在「教」我怎麼去當「教學者」。以前帶孩子做戲劇活動時,通常以創造性為目標,所以會鼓勵孩子的自由、開放、不設限,也沒有量化的標準去做評量;但教鼓的課程卻不同,它有明確、可被檢驗的曲目表演目標必須完成,它需要一定的循序漸進,需要一定的指令,需要明確的分層教學節奏,需要一定的團體規矩與安定度。戲劇活動與教鼓兩者的截然不同,讓我必須去看見自己的不習慣、不自在,看見自己的不行,然後去學習調整適應,變得更好。
此次教鼓的過程,有挫敗也有成就感,有心虛也有自信,有懷疑也有肯定,幫助我反思起許多相關經驗。
比如:我想起自己國小時,參加鼓號樂團一共四年,那四年的辛苦訓練與表演,幫助我學會穩定與不浮躁,學會既注意自己也留意隊伍中的其他人,學會欣賞節奏的美妙,學會珍惜辛苦之後的成就感。
再比如:這段時間我上網觀摩許多國內外的踩街遊行影片,試著尋找各種值得自我提醒的元素,結果我發現,在台灣的踩街,如果是國小的隊伍,竟然有這麼多學校都打巴西嘉年華的鼓及鼓曲。在某一支東部地方藝術節的踩街影片中,我連看了n間國小的遊行隊伍,通通是巴西嘉年華鼓,而且這n間小學打的鼓曲全部一模一樣,只有身體動作不同。其中甚至有一間學校,派出一位成年女性(老師?家長?),穿著巴西嘉年華的三點式性感服飾,頂著誇張羽毛帽,在孩子的樂隊旁邊盡情扭動身體。看了這些影片,我既吃驚也失望,這種一味的跟風想必是某些民間團隊精心下鄉推廣的「成果」,每個學校的遊行的確都變得很熱鬧,卻也都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巴西嘉年華的鼓點的確非常撼動人心,容易引起開心及跳舞的心情,但除了照本宣科、全盤複製彷真之外,能不能更融入屬於學校/社區在地的特色與創意呢?
成果展現
前天,終於到了元宵節大遊行的日子,聖母廟內外人潮洶湧,各個遊行隊伍都帶來各式各樣熱鬧的節奏,現場聲音既多且雜,那股熱鬧的氛圍,讓大家悄悄變得high了起來。
是時候了,終於要表演了。
當大家在聖母廟後方排隊等候時,我扯著喉嚨(因為四週實在太吵)向小朋友精神喊話。我決定不去提醒,每個人要打得多麼整齊畫一,因為現場實在太多聲音、太多會讓人分心的事物了;我只提醒大家,今天是土城地區每年只有一次的元宵節大遊行,是地方的盛事,大家的爸爸媽媽、親戚好友都在沿路兩側等著大家,既然有機會參與這次踩街表演,那就把最好的精神拿出來,要開開心心地打鼓,讓遊行路線的所有旁觀觀眾,都能看到咱們土城國小的鼓隊同學是多麼有朝氣。
後來,聖母廟遊行隊伍的先導車終於出發,瞬間,大排長龍的遊行隊伍開始瞬間起動,所有隊伍的音樂或節奏也同時響起,那真是令人難忘的一刻,我跟所有的小朋友都忍不住露出驚奇的表情。
當我們經過聖母廟廣場上不可思議的人潮,所有人都注視著我們這支可愛的隊伍。是時候了,我拿起我的哨子,與25雙眼睛彼此注視,此時此刻,我們知道我們都準備好了。
當我使勁吹出一長二短的哨音,孩子們立刻整齊劃一地打出節奏,金黃的鼓棒彩帶漂亮地在空中飛舞。孩子們散發出一股不可思議的氣勢,臉上帶著既害羞卻又自信的純真笑容,我徹底被他們迷住了。
後來,沿途的觀眾看到我們都露出了笑容,並紛紛拿出相機拍照,觀眾的反應讓孩子們越打越起勁,由其是打鈸及鑼的四個同學,更是興奮得又走又跳,雖然一直打真的很累,但看得出來他們陶醉在其中。有時我吹哨停止打擊,讓他們休息一下,竟還有小朋友嘟著嘴說為什麼要停呢。
當遊行隊伍進入最後一個路段,來到觀眾人數最多的一個路口,小朋友更是一鼓作氣,盡情地打著。雖然打到這個時候,大家的專注力已經疲乏,很難全隊都打得整齊,但因為接受到眾人對自己的注視目光,所以孩子們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只希望留下好印象。
最後,遊行表演終於進行完畢,活動圓滿結束,孩子摸著揹著腰鼓的肩膀,頻頻好酸,還說腳都要斷了,但是你們心裡很開心吧,嘻嘻。
這是一場令人難忘的遊行,一場開心的遊行。
感謝所有的小朋友,你們教會我好多事,讓我經歷了前面教鼓過程的所有轉化,讓我明白,只要有機會,就該去嘗試,失敗的地方,將是幫助自己變更好的基石。你們更提醒了我,當自己面對的不是自己熟悉的族群,能夠抱著誠懇反省的態度,學習有效的溝通語言,是多麼的重要。
你們是我的好老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