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果真是習慣的動物,經歷上次土城鹿耳門媽祖造醮後,這一回參加西港刈香,我發現自己不再時時感到新鮮,對許多畫面心平氣和,心態有些微妙的轉變。
仔細想來,除了地理熟悉度、情感連結、地域人文聚落景觀、藝陣類型、神明形象、友伴....等諸多因素不一樣之外,到底還有什麼原因,使我參與的心情有了不同的狀態?
好幾次當我站在擁擠的人群中,拿著機器猛拍時,有時瞬間我分不清楚,究竟我按下"Record"鍵,是為了獵奇、為了純粹留作紀念、還是真的為了為自己留下「溯源(傳統)」的功課?
作為一個時時捧著相機與攝影機的群眾之一,我究竟是用什麼角度及心態,來觀看、參與這樣的民間盛事?在西港現場,許多事與上回鹿耳門廟有著相似的樣貌,而我該如何去咀嚼、理解它背後的狀態?
如果我只是一味以「觀光客」的心態參與,就算我可以非常有耐心地坐在那邊一次看4、5個小時、就算我非常專心,那些在我面前發生的種種,仍會在我離開現場後,消失在腦中。
每當在現場不斷跟在地居民交肩相擠而過,看到他們樸實的臉上帶著對刈香既熟悉又依舊帶著期待,我總忍不住想,日常生活與傳統儀式的長久緊密,是什麼樣的感覺?生活在裡面的人,成長過程中帶來什麼樣的塑形?
「我為什麼而來?來做什麼的?」 這一次,在炙熱喧鬧的西港及佳里天空下,我抱著相機、攝影機,不斷地問自己。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