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重拾慢跑的習慣,因為我想念之前那種全身充滿能量的狀態。

今天在學校操場,繞著辛苦練球的棒球校隊跑步,每一圈都看見他們訓練的模樣。

這些年紀輕輕的小男生,有的魁武、有的瘦小,有的粗獷、有的俊秀,臉上因流汗而溼溼亮亮,白色的褲子則被黃土蓋得像是打了一架。

有一群人聚集在操場中央反覆揮棒,整齊劃一;有一群人站在跑道一旁,排隊輪流舉著3種不同重量與大小的啞鈴;有的站在教練前面,一次一次將球投向前方的圓靶;還有一群人站在被高網圍住的投球區裡,對著投球機射出的球,一棒一棒試著揮出清脆的球響。

我觀察到有一個球員怎麼揮都揮不到球,現場一陣尷尬,我忍不住放慢自己跑步的步伐,想看看他會怎麼樣。

這個小男生握著球棒的手,微微放了下來,低著頭看著地上,用腳尖踢地上的沙,來回好幾次,彷彿在想著什麼。過了幾秒後,他再度舉起球棒,頭抬向前方,點頭指示隊員讓機器投下一發。

我看了之後繼續安心回到原本速度的步伐,我想他應該會很棒。

運動員一向是我最佩服的行業之一,他們擁有的最大資產是自己的「身體」,為了追求更好的成績表現,對自己的要求及自律幾乎是不可能商量的基本態度。任何的懶散與不在意都會影響身體的狀態,因此持續不間斷的訓練是必備的要求,否則只會帶來身體的鬆散,以及上場後的慘不忍睹。

有趣的是,在日復一日重覆進行的訓練中,最大的樂趣及痛苦都來自跟自己的身體相處—「好枯燥喲,還要跑幾圈?不想練了!」、「為什麼我怎麼揮都揮不到?」...,身體明明是自己的,為什麼好像很難真正掌握它?更慘的是,表現得不好你並無法怪別人,就算你有世界上最好的教練,但如果你沒有好好地運用身體,仍不會有好結果。真正有能力改變表現的,只有運動員自己,因為身體屬於你。

而在訓練與上場比賽的過程中,面對自己不可能總是完美的表現,運動員除了當下感到生氣、沮喪,仍必須在短時間內接受自己,重振精神,讓自己迅速歸零,將專注力拉回到下一波的出擊。這樣在短時間內經歷情緒激烈起伏、並必須迅速選擇面對下一秒挑戰的態度,當事人所承受的巨大能量與情緒壓縮,實在超乎常人可想像。

我這幾年觀賞Roger Federrer在網球大滿貫賽中的表現,他無論面對受迫性或非受迫性失誤,臉上的表情幾乎常保鎮定。當然,他也會對自己的表現露出不敢相信的失望,或不耐煩的焦躁,但大部份時間,他總比對手保持著更為平和而穩定的氣態。好幾次我看球賽,自己看得氣呼呼或忍不住持續大叫,但螢幕上的Roger卻一派平穩,從容地繼續迎接下一球即將帶來的未知,對比之下,好像我才是要扛輸贏的當事者一樣。

這就是所謂運動員的「心理素質」,於我,這是一塊極為玄妙而高深莫測的領域。當我們從小被教導要「勝不驕,敗不餒」,運動員已經高密度地將這個人生大道理,拿來使用在訓練及比賽中,因為他們必須在場上,頻繁不間斷地面對各種「勝」與「敗」的瞬間,然後在極短的時間,讓自己「重新」再生,將下一球視為新的未來。

身為一個運動員,必須忍受訓練的一再重覆性,必須時時對抗自己的惰性,必須與層出不窮的挫敗對抗,最重要的,是他們必須學習與自己的身體與心境和平相處,這可是一門難以輕言的工夫。很開心,我今天見識了一位小球員,在自己當下的挫敗後,選擇另一個新的調釋與挑戰的小小片刻。

跟自己工作,是一條漫長但踏實的路,運動員終其一生的埋首磨鍊,只為尋求自己的最佳表現,這份精神與態度不僅叫人敬佩,也值得各行各業的人效法學習。

 

◎延伸閱讀:<家在婆娑美麗處:小熊部落>

誰需要勇氣?--明星的真意 :http://blog.roodo.com/constancec1/archives/3673739.html

 

baseball training(from 網友熊媽).jpg

(圖片出處:<家在婆娑美麗處:小熊部落>http://blog.roodo.com/constancec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