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與韓國朋友朝夕相處的日子,我充份感受到「群體、共同」之價值觀,在韓國文化裡的份量。

  

以民眾劇場來說,民眾劇場聯盟一共有40幾個遍布全韓各地的團體,他們全都彼此認識,而一年一次的「民眾劇場藝術節」(今年已是第21)是他們從全國各地不辭奔波前來演出、團圓的固定時刻。

  

每天演出場次結束後,藝術節辦公室餐廳一定坐滿不同劇團的成員,人人拿著酒杯跟其他團夥伴談天論地。幾杯酒下肚後,便開始有人站起來輪流發表感想,並一起唱歌、打鼓、跳舞,氣氛熱烈、徹夜狂歡,直至清晨才罷休。然後,幾個小時後醒來,迎接嶄新一天的演出行程,並等著與當天才抵達的其他劇團夥伴團聚。

 

我問了幾個劇團朋友,他們表示,基本上每個人幾乎都認得每個人、或叫得出名字(除非是較資淺的成員)We are family!,他們說。

 

 

而我所拜訪的劇團中,超過一半的團名均帶著「共同精神」意涵,如:

 

-”Shinmyoung”意指「人與天的相互融合所帶來的喜悅」;

-”Dure”意指「共同體」,即以前農村社會的組織,類似台灣的「交工」之意;

-”CRnuri”意指「人民的世界」。

-“Hamsesang”意指「所有人一起平等地生活在世界上」,他們的成立宗旨更是「旨在破除個人主義,讓大家可以以社群的力量,重新聚在一起。」(摘自Hamsesang參與2007香港IDEA大會,刊在手冊上的中文簡介)

 

 

除此之外,平時打開韓國報紙,經常可以看到群眾在街頭抗爭的照片,黑壓壓的一片全是人頭,群眾集結的決心與力量驚人;我跟著”Ilter”劇團參與4個城市的鐵路工人抗爭集會演出時,見識到各地鐵路工人的動員人數、井然有序的集結秩序、一呼百應的整齊口號及手勢,在在讓我驚嘆不已。

 

 

另外,「共同、群體」價值觀在其他生活面向中,亦不難窺見:

  

-報紙上一篇專文談論大企業與小公司的依存關係,文章所使用的標題是「相生」,文中意思是大、小公司應一起在市場的沃土中,找到雙方均能生存的方式;

-去觀賞西原大學韓樂系學生的公演,節目名稱亦是「相生」,既點出樂器合奏根源於團體合作,也傳達期待台上台下的共鳴;

-”Dure”劇團在民眾劇場藝術節的演出,那位最後被專權君王處死倒地的平名英雄,在一片溫暖的黃光花朵中,緩緩從地上站起、起舞。他們團長告訴我,這是靈魂與肉身的「相生」,唯有互相看顧,靈魂才能往下一站啟航;

-源自韓國古代、象徵上天與人類互相連結的”Sode”(鳥的形狀,通常由木頭、竹子製成),常出現在文化藝術活動現場、在公路旁、在韓國人的桌上

-一個靠近光州的農村Hwasun,自辦的在地藝術節主題稱為「愛」,關於對土地、對農村、對社區的愛……

 

 

開啟我對韓國文化有更進一步理解的CRnuri鼓團羅團長說,韓國文化裡有一種「共同體精神」,所以韓國人喜歡「集體」—集體行動、集體合作、集體做點什麼,就連去餐廳吃飯也都討厭獨自一個人去。

  

在不同劇團停留的過程中,我見識到他們一週五至六天、一天至少八小時,每天一起排戲、練打鼓跳舞、一起開伙吃午餐….的生活,週末如遇有演出則全團出動。整體而言,劇團的生活就是泡在排練場上、泡在成員群中,永遠是集體行動,團隊行程為先。「以群體為重」的氛圍,無所不在。

  

“Dure”劇團的狀況尤其特別:劇團向銀行貸款,在排練場附近小鎮買下一棟公寓,讓大部份團員住在裡頭,每天早上團員共乘廂型車一起到劇場工作,傍晚再一起搭車回到公寓,他們團隊成員的緊密度自然又更強。

  

在這樣以團體為主軸的生活裡,加上大部份團員都至少在團裡待了45年,超過1015年的資深前輩更不在少數,劇場這件事已經不只是「工作」,而等於是他們的「生活」。我看到成員之間的相處,絕非一般辦公室生態裡的「同事」關係,而是彷彿家人,互相照應、關心、補位,下一代孩子也在彼此的看顧下出生、成長。

  

在每天長時間的相處,與長年穩定的團員身份中,我可以理解劇團成員對自己劇團的認同與向心力,是如何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加乘。而劇團成員在彼此的個體獨特性中,找到某種依賴與互補性,亦相當微妙。

  

我曾問一位朋友,韓國人究竟是如何被教育要有「共同體精神」的?她說很難具體描述,因為她們都是自小就從爸媽身上、從老師、同儕、或各種社會生活面向中,認知到「共同體精神」的必要,那是不知不覺所養成的一種價值觀。

  

所以,他們很自然會隨時照料團體中其他人的狀況,很自然會將團體的目標放在前面的位置。一旦認同自己屬於某某團體,那份連結的歸屬感,將引著源源不絕的參與及付出。

  

 

對於在台灣慣於獨來獨往的我而言,這三個月在劇團裡所經驗的高密度團體生活,是一次難忘的體驗。

 

一方面,我真切感受到身為一個團體成員的幸福知道身邊隨時有支持的力量,隨時有志同道合的夥伴可以共事,隨時被關心、也隨時想去關心別人,跟著團體行動更讓我有安全感與穩定感。

  

二方面,我卻也忍不住思考,像這樣以團體排練演出行程為每天主要方向的生活,每個人在忙著「跟隨」之餘,是否有足夠的機會與心思,靜下來與自己對話,並保持自我的獨立思考能力?隱身在這樣濃烈而高密度團體生活/工作中的個人,如何保有原來的樣貌,而不被抹去了輪廓?

  

而,靠著眾人滾動的劇團,是否有良好的氛圍與討論機制,接受成員提出異見與質疑?而眾團員們如何不只是埋首於演出行程,而記得抬頭時時檢視並省思團隊的經營方向,以及劇團跟社會的真實連結關係?

  

在韓國民眾劇團這樣強大的團體趨力運作模式中,團員個體自身是否有沈澱思考的能量、整體團隊是否有反省檢思的機制,以及能否在忙碌瑣碎的排練行程中,兼顧劇團在社會中發展的宏觀願景,我想是韓國民眾劇團發展三十幾年來,對於現階段定位所必經的修鍊。

  

 

回過頭來看,正是在這趟跟著韓國朋友過密集團體生活的過程中,我正視了自己向來的孤獨,也明白,就算個人意志與理想再強烈,有團體的加乘力量才能帶來更廣更大的影響。

 

 一顆樹就算長得再壯大,也長不出一片樹林可以為群眾帶來的蔭影。

 

獨木不成林,獨樹不成材。」我在韓國友人身上,學會了相互支持的真義。

 

 

不過,同時我也殷切地提醒自己:群居不倚,獨立不懼。」

 

 

在未來參與任何團體的滾動中,千萬記得保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與價值觀;就算一個人走在自己信仰的路上,也要咬著牙、邁開步,毫不畏懼。

  CIMG7663.JPG

 

 

 

 

 

 

 

 

 

 (韓國人普遍的「家訓」之一:當彼此都能生存成長,快樂自然而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梵 的頭像
    林梵

    此處即彼方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