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r 26 Sat 2011 00:10
  • 絮語

DSC_0747.JPG

清鈴,風平,步行,釐明。

凡事發生,必有道理。

諸事都發生在最剛好的時機,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傾聽,上天的絮語。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r 24 Thu 2011 00:01

CIMG3711.JPG  

今天下午跟著阿亮,參與藝術介入空間的會議,巧遇阿文、也再遇久未謀面的社大同仁,並一起走進小巷裡,看見充滿可能性的老房子;晚上去成大參加紀錄片探討,充滿感觸地說了一堆,聽著其他同學的觀點分享,讓我腦筋轉呀轉。

一整天激盪思考,活力充滿,同時也有一種說不出的滿足,流貫全身。

隔了好一陣子,今天再次明確感受到,自己在家鄉裡的活著,與人際連結的緩緩舖陳。

想參加的幾週台北劇場工作坊,與台南的社區課程連續衝突而無法參加,一開始真的想捶胸哀號,但後來轉念一想,雖然可惜,但相衝的不是別的,而是與社區朋友一起共渡的互信歷程,這對我是重要的累積,所以,取捨與接受,我必須學習裡頭的哲學,那麼,充滿資源的台北,這次先說拜拜。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1360.JPG  

台灣文學館最近推出三毛的紀念展,展場很有質感,觸目皆是情感。

"Aqui Reina La Felicidad",「此處乃幸福之地」,

掛在她家牆上的這面盤子,裝不了菜,卻滿乘著,對幸福快樂的深深期許。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穗獎為台灣電影人年度重要盛事,該獎項以激勵優秀的新銳導演,並將作品推廣至世界各角落為宗旨,藉著巡迴影展以開啟創作者與觀眾間難逢的交流機會。台文館精選34部精彩短片,歡迎您的共襄盛舉。

放映時間:2011年05月06日(週五)至05月8日(週日)

地點:國立台灣文學館1F演講廳 (台南市中正路1號)

場次表

5/06(五)

13:00影片:《無名馬》、《一面倒》。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詞:藤井樹(吳子雲)
作曲:饒善強

很多事情 不是誰說了就算
即使傷心 結果還是自己擔
多少次失望表示著多少次期盼
事實證明 幸福很難

我們之間 不是誰說了就算
拉扯的愛 徒增結局的難堪
一百次相愛只要有一次的絢爛
下一次 會更勇敢

當冬夜漸暖 當大海也不再那麼藍
當月色的純白變得陰暗
那只是代表快樂不再那麼簡單

當冬夜漸暖 當夏夜的樹上不再有蟬
當回憶老去的痕跡斑斑
那只是因為悲傷從來 都不會有答案


當冬夜漸暖 當青春也都煙消雲散
當美麗的故事都有遺憾
那只是習慣把愛當作喜歡
重要的是 我們如何愛過那一段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農業與生活系列講座 : 看見、認識、行動!》

你是否還記得竹南大埔土地徵收事件?其所暴露的不單純是政府公權力的濫用,更突顯了「以農立國」的台灣農村已經幾乎走到了窮途困境。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喝了太多咖啡,晚上翻來覆去,痛苦難眠,只好開始反覆練習西班牙文的打舌音:"Perro"、"Carro"、"Rapido"、"Estar"...。

突然間,我的舌頭自然地彈動,RR...RR....,雖然有一陣沒一陣的,但它真的開始動了!

這個失眠夜,來得好,會繼續 retroflexing下去,相信會有一天,我講著流利的西文,跟我的南美amigos們暢談!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思鋒要帶著片子,來台南播映並談東發條例,台南的朋友們,一起共襄盛舉吧!

 

【出賣牙買加】影片播放 & 座談:談東部發展條例 

 

什麼是東部發展條例?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相關?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沛理,《信報》及《南方都市報》專欄作家。著有評論集《影像的邏輯與思維》、《香港,你還剩下多少》、《能說「不」的秘密》、《破謬.思維》及《精彩的偏見》,最新的一本書是《英文玩家》(天窗出版)。  

幾個星期之前,《蘋果日報》港聞版有一則交通意外的報道,標題是《女煙民捱撞捲電車底危殆》。單看這篇報道,讀者沒有可能知道,甚至無法想像,這個最終不治的交通意外受害者,寫得一手足以令政府高官和大學教授汗顏的漂亮英文,也是個侍母至孝的女兒。她交朋結友,從不以成敗論英雄,很多失意、失業和失敗的人都得到了她的友誼。她對飲食很有心得,自己卻患上厭食症。這一切,我知道,因為這個給《蘋果日報》「定義」為女煙民的人,是我認識了二十五年的老朋友,大家的一切對彼此皆不陌生。

為什麼要將一個被電車撞倒後捲入車底,再遭輾過重傷的受害者稱為「女煙民」;並暗示「由於現場遺下香煙和(打)火機」,受害人可能「只顧吸煙,沒留意轉燈衝出路面肇禍」?原因大概是:在這個「要用最少時間知道最多事情」的資訊爆炸的社會,《蘋果日報》以為只要亂貼標籤、製造刻板形象、附和社會偏見,以及將揣測裝扮成推理,就可以令複雜的人和事立刻變得明辨可懂(instantly comprehensible)。本來大眾傳媒有責任同時扮演社會的詮釋者(interpreter)與叩問者(interrogator)的雙重角色,既要向受眾解釋社會發生的事情,又要指出問題的所在和提出質問。

可是,《蘋果日報》所做的,卻是將報道的對象一味面譜化,把一個飛來橫禍、遭到大不幸的人的僅有尊嚴都要奪去。這是一種文明的野蠻,用德國法蘭克福學派學者阿多諾(Theodor Adorno)的話說,《蘋果日報》這種否定人的基本價值和個體性(individuality)的報道手法,是把「啟蒙的可能」變成了「野蠻化的可能」。

《蘋果》是一份徹頭徹尾為普通人辦的報紙(a newspaper for the common man),它一開始就選擇了站在老百姓和小市民的一邊,但同時它又明目張膽、幾乎不能自制地貶低這些老百姓和小市民,假設他們都是愚蠢、勢利、拜金主義、自私的、膚淺和貪婪;並根據這些假設制定報紙的編輯方向和內容組合,以及界定新聞的和報道的角度。結果,《蘋果》一方面恭維讀者,將他們的人民力量釋放出來,使他們夠膽挑戰權勢和向政府說「不」﹔另一方面卻傲慢地對待它的讀者,侮辱他們的智慧,「軟銷」反智,日復一日地削弱讀者獨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建國百年紀念海報.jpg@東發-土地篇_1-001.jpg@東發-海灘篇_2-001.jpg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