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兩週受邀到社區,帶一群樂齡的長輩進行兩堂劇場體驗課。

上週第一次上課,對三件事相當印象深刻:參與的人數(將近40人,而且事前沒有做任何正式宣傳就有這麼多人報名)、長輩們的活力及開放度(他們真的大多60、70歲以上嗎?)、整個社區的組織動力(組織者很活躍,跟居民的關係緊密友好、尊重而不強勢)。

 

臨時的邀約

社區志工隊隊長看到我,說:「老師這麼年輕喔,那我們不能太輕易放過妳,要考考妳。」接著她邀請我,看能不能利用這兩堂課,帶這群長輩排練出一個小節目,讓他們在中秋晚會跟里民分享。她希望透過這群長者的小呈現,鼓勵更多社區朋友來參與社區服務或學習活動。

 

我當下的回應帶著保留。

我已經備好課抵達現場,才跟我提演出的需求;長輩們的參與狀態及開放度雖然不錯,但我希望他們從自己的生命提供演出素材,因此需要分享、聆聽、練習團體討論與合作、歸納、反覆排練 ...等過程,在在均需要時間舖陳醞釀,但一共才兩堂課。此外,人數這麼多,若要讓大家一起參與呈現,勢必需要一定的指揮與主導。

但我不希望因為時間壓力及任務目標,變成我一個人主導一切;我不希望因為沒時間,所以就演出言不及義但容易排練的劇碼。此外,我心裡也有一股隱微的不舒服,來自對「劇場」實踐工作的捍衛:為什麼對方將劇場這件事想得這麼輕易,好像被視為一種便利工具,要生產什麼就生產什麼?

 

" YES , and.... " 的彈性

帶著不以為然回家,沈澱了好幾天。第二堂課來臨前,我仔細想了又想,慢慢有了想法的微轉。

「何不借力使力呢?」心裡說。

這群長輩對於接觸新事物有明顯的開放度,對互動式的上課方式有參與意願;社區組織者本身有發展團體的想法及支持態度、有現成的社區場地可使用...,客觀條件均備,何不來試試呢?

雖然我不喜歡因為時間或任務的壓迫,而做出壓縮的事,但如果轉個方向思考:我如何在現實條件都具備之際,去轉化我的劇場策略及帶領模式,讓我們可以在有限的條件下,一起試出相對應的成果,而且不損及我在意的「從成員自身出發」原則?

既然他們願意出考題,那我就接下吧,考驗自己如何真的將「劇場」作為一種跟民眾工作的媒介—當社群各有需求或條件限制時,我如何充份發揮彈性?

當我的想法一轉,面對第二堂課的態度就有很明顯的改變,不再是之前的不以為然。

 

從大家既有的共鳴出發

記得第一堂課進行一個社會計量時,成員們從「年紀」開始聊起,談到了「生命」,自然而然地聊了好一會,現場迴響蠻大,兩個年齡層成員之間(50-60歲 v.s. 70-90歲)互相回饋,讓我當時實在覺得有趣極了,好像見證父母輩跟祖父母輩在作兩代交流。

於是我決定從「年紀v.s.人生」的共鳴點出發,拉引出「人的一生」主軸線,分成「童年/青少年/壯年/熟年」四個階段,請大家去作簡單創作。

第二堂課只有短短兩小時,我請大家先做舖陳練習,從個人雕像到小組創作靜照(菜市場、過年)。創作過程中,我到各組不斷透過提問,引導他們有意識地從生活經驗汲取元素,並注意角色間的關係、空間的分布。

一開始有長輩說很難,我反問他們覺得「難」的地方在哪裡?他們都說他們不知道怎麼「演」,於是我問他們:平常去菜市場/過年時做過什麼,他們滔滔細數後,我說,就是這樣,你只要選一件你現在最有感覺的,把它「做」出來,不是「演」。

練習完後,回到大團體分享,我請大家談談剛才練習的感想,有長輩說:不難,一點都不難,因為它是我們生活的一部份

看著大家有成就感的笑容,我心裡知道這是好的開始,於是請大家正式進入主題。混齡分成四組,各自代表「童年/青少年/壯年/熟年」,請各組自行討論該階段最主要的一個畫面或氛圍。

過程中,一樣有長輩不知如何呈現,我問他們:覺得該年齡階段最在意的是什麼?他們滔滔回應,我問:當初你們有這些心情/考量時,通常會做什麼?他們回答後,我說,就是這樣,你把它「做」出來,回想自己過去那個年紀時的樣子,把它「做」出來。

後來,四組各自上台呈現,每一組都很短也很青澀,但都把該年齡階段展現得活靈活現—童年組專心玩遊戲、青少年組上課乖巧/下課飆車與同儕出遊、壯年組為了家庭經濟拼命工作賺錢、熟齡組則悠哉慢活享受生活。每組一上台就是一段人生的截景。

最後搭配旁白,請四組依順序上台串在一起。那位臨危授命擔任旁白的大姐,隨興地娓娓地說,好有感覺。四組加起來全長不到十分鐘,很短,但那份真實跟質樸,卻讓我覺得彷彿看了一趟人生之路,好好看。

 

一起走過

最後我請每個人輪流分享今天2小時課程的感想,大家都說很開心,因為可以回到過去、可以重新玩70幾年沒玩過的童年遊戲、可以表現自己、可以跟夥伴一起互動。

一位媽媽說:今天的表演真的不難,因為這些路,我們的人生都走過

於是,我知道我們真的做到了!雖然過程無法很細膩,但謹以每位長者的真實生命經歷出發,由他們自己討論出共識,呈現了他們每個人都真實走過、很有共鳴的經驗。

這是一個很短很簡單,但有其價值的小作品。謝謝這群長者的願意及開放,也謝謝自己的轉念與承接。

 

本次經驗提醒我:我在一人一故事劇場演出裡實踐「即興」精神,真實生活裡、帶領團體時我更應大聲說:"YES, and...."。讓我好好活出沒有劇場「內/外」差別的實踐態度,面對的是什麼現實條件,就去承接,然後用螺旋狀的反覆嘗試,去磨鍊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