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去年年底~今年過年前,跟夥伴一起在那瑪夏居民暫時安置的營區內,跟民生村(主要)及民權村孩子們進行「藝文陪伴計畫」之後,我發現自己實在很難整理出反思文章,一拖再拖,東寫一些西寫一點,卻很難全盤把它整理出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事隔2個多月,終於整理出來了,但我還在想,我究竟是被什麼卡住了 

 

參與計畫前

 

參與此次「藝文陪伴計畫」計畫前,我心裡有幾個不安:

一是「議題」,面對一場風災帶來的種種生命價值、自然生態平衡、部落社區家庭結構、政策走向、社會公平正義等議題,龐大而深沈,複雜而糾結,作為一位沒有直接經歷風災災害過程與後續的資淺民眾劇場工作者,當眼前有機會跟那瑪夏的孩子一起工作時,我要準備什麼?怎麼樣才算準備好了?我該用什麼態度跟方式來面對可能碰觸到的各種議題?我要多謹慎?

二是「對象」,面對小朋友一向不是我擅長的事,雖然這兩年回台南後,持續有機會跟國小學生上課,但大致來講,我必須坦承,自己跟小朋友上課時,還是比較容易手忙腳亂,我總需要花一點功夫,找到讓孩子專心的節奏、有效語氣/語言。再加上這次是剛經歷風災的原住民孩子,我沒有實際接觸的經驗,心裡有一定的惶恐。

三是「時間」,由於其他工作的安排,我無法每一週每一次的上課都到場,我有點擔心該如何跟夥伴在課程參與的銜接、跟孩子關係的建立上作最好的配合。

雖然一開始有種種不安,但因為跟熟悉的工作夥伴在一起,所以或多或少有比較篤定的踏實感,因為知道無論如何,都一定可以有對話、分享、共議的對象。所以儘管充滿戒慎恐懼,我還是很期待參與這次的計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