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短短九小時的劇場課程,可以如何與「社區文化地圖」的印刷製作進行連結?

12月拜訪吳里長,談定嘗試以劇場方式來進行「社區文化地圖」的印刷製作後,我如是思索著。

在較長期、較完整的「社區劇場」課程中,「製作社區文化地圖」是幫助參與者對自己社區展開重新「看見」的有效活動之一。透過課堂分組,針對社區文化各面向進行討論與描繪後,將有助下一階段的社區議題切入、討論、與呈現。

而此次與吳里長的合作,因受限於現實的印製交稿截止期限,我們並沒有太多時間進行「社區劇場」的前期階段—解放肢體、練習表達、增進參與者互動與互信、分享個人故事.....等基本累積,而是直接進入「社區」面向,以及「具體工作目標」的達成需求—印製具體的「社區文化地圖」,此印製工作涉及到資料量、資料內容、後製美工需求等實際考量。

在無法以一個較單純、完整的「社區劇場」課程架構與時數,來跟社區夥伴一同工作的情況下,我思索在短短的
9小時中,「劇場」可以用什麼樣的面貌及策略,來參與「社區文化地圖」的印製。

◎「社區劇場」與印製「社區文化地圖」的連結思考

提到「文化」,在之前PETA的工作坊中,我理解到「文化」是人類生活的總稱,分為精神、社會及物質層面;而「社區劇場」可以試著透過社區居民的身體,對社區的文化,進行不同於字面語言定義的親身理解與詮釋。

提到「社區文化地圖」,也許很容易聯想到一份DM裡,排版著各種關於社區的文史圖片等客觀介紹資料,這也許亦是一般製作「社區文化地圖」時,當然的設計邏輯。但如果從「社區劇場」注重身體體驗/感受/表達、平等而開放的討論、團體互動合作…等特質來看,對「社區文化地圖」的理解,也許可以有更寬廣的可能性。

我認為一份正式的「社區文化地圖」,應不僅僅是一份印著既有文史資料的文件,對社區居民而言,「社區文化地圖」的意義應可以遠超過一份生硬的文字圖片。從地圖資料的製作及蒐集開始,其實就可試著從在地居民的角度出發,將他們對社區的理解、想法、感受融入,讓在地居民即是「社區文化地圖」的述說者、提供者,讓在地居民用他們的觀點,向外人介紹他們認為的自己社區是什麼模樣、他們有什麼樣的社區文化。

如果「社區文化地圖」的編製,跳脫不了由少數人將既有的文史資料彙整後,排版送印而成;如果它只被當作一項資料蒐集與排版的文宣產物,那麼社區民眾是否跟社區外的一般民眾一樣,都只是這份地圖的「索取者」,對地圖的欲望只存於有效資訊的讀取,而無法產生更具情感性的連結與期待。

因此,時數不多的「社區劇場課程」,如何與印製「社區文化地圖」的具體目標連結?我決定從「社區劇場」的核心價值出發,期盼透過劇場活動,引導社區居民練習從身體的使用,進行純口語與文字之外的創造性表達。讓「社區文化地圖」的資料蒐集,可以跳脫客觀冰冷的文史資料文字彙整,而是有機會呈現在地人對社區的真實心聲與感受,進而展現在地味的生命力與人情。

針對「社區文化地圖:劇場融入課程」的工作時程規畫,我從兩個階段進行思考:

第一階段—社區劇場課程(社區文化地圖素材蒐集期):

透過劇場活動,引導社區朋友從不同角度,透過身體感官、創意性藝術媒材,表達自己對社區的觀察與感受。大家在參與劇場活動的過程中,課堂上的各種分享與生產,即可成為蒐集編製「社區文化地圖」的素材,如:分組手繪出的社區地圖、圖像、課程中大家參與的代表性畫面、分享時的關鍵性談話內容...等。

第二階段—社區文化地圖後製期:

從第一階段所蒐集到的各種素材,進行挑選,加上其他原有的既定文史書面文字、圖片資料,進行整體的美編、設計排版、最後印刷付梓,成為真正的地圖文件。

◎實際課程情況

此次前來參與「社區劇場」課程的社區夥伴,均為長期投入社區工作的志工朋友。根據吳里長的分享,他們投入了大量的社區環境地貌改造、環保工作、社區治安維護、社區健康....等社區工作,並長期參與環保資源手工藝等靜態的課程。

「社區劇場」這樣較動態的課程,對這群志工夥伴來說,是新鮮的第一次體驗。

第一堂課,我與這群年紀幾乎都50歲以上、甚至還有80歲阿嬤的將近20位社區朋友相遇,全程用不是太輪轉的台語,展開了這一趟的劇場課程。

第一次相見歡開始,我明顯在這群夥伴身上,感受到一種相似的恬靜氣質,以及溫和的敦厚態度,隱約可以嗅出他們過去長期參與的社區靜態課程,為身心所帶來的某種沈穩。

他們的內斂與斯文,在首次面對不同於以往上課經驗的劇場活動後,顯得格外驚喜而腼腆。簡單的身體互動活動,引來笑聲不斷的回應,很多阿嬤害羞地用手遮著臉笑,有人不禁笑到臉紅淚流、彎不起腰來。

三堂課各有主要活動,分別是「畫我的社區—用身體、用筆」、「社區物件故事」與「社區地點靜照」、「社區活動靜照」與「我的社區生活路線圖」,每堂課一開始,均安排與主要活動相關的身體活動,讓他們從中練習鬆動自己看待及運用身體的框架,進而連結到主題活動的投入。

CIMG7732.JPG 

雖然一共只有短短三堂課,但在永遠停不下來的害羞笑聲中,我仍感受到他們悄悄、微微地調整了使用身體的慷慨程度,每一回都比上一週來得更大方了一些。那股微妙的轉變,在最後一堂課中感受最明顯,我驚喜地看見大家豁出去地用身體呈現情緒,並大聲表達出自己對社區未來發展的期許。

CIMG7838.JPG 

課堂過程中,大家練習從不同面向分享自己對社區的看法,也有機會看見別人的某些狀態。這群長期參與在地社區事務的夥伴,每提到社區,那份深厚的榮譽心與認同神情,總那麼理所當然地在臉上展現、從口中吐露。而每回下課前的心得分享,許多人更說自己在劇場課裡變成了「老人囡仔」,玩得好開心也忘了矜持,笑得臉麻腰酸肚子痛。


DSCN5274.JPG


◎ 省思

針對本次九小時的課程,有些面向需進一步檢視思考:

(一)上課時間:

週間晚上對這群社區夥伴而言,是習慣待在家裡看八點檔的時間,這次被找來上劇場課,雖然玩得開心,但心裡總是牽掛著電視。上劇場課與看電視,對他們有一定的拉扯與掙扎,每次來上課幾乎都要天人交戰一番;在劇場裡玩耍之後,再趕著回家。

如果事前能安排更充足的溝通互動,可與大家碰面討論:對於來上劇場課的想法、期待為何?哪一時段上課對大家來說,最沒有身心上的負擔與掙扎、可以較專心地投入課程的參與?

(二)上課空間:

此次吳里長用心地蒐集了不少地墊,不過對上課人數來說還不夠多,大家可以在地墊上坐成一大圓進行靜態的分享,但無法在上面進行肢體活動,而是穿著鞋子在磨石子地板上活動。脫鞋進行肢體活動,某程度來說可以帶來更大自由與彈性,這是本次上課空間比較可惜之處。

(三)最後「社區文化地圖」實際印製的狀況:

最後「社區文化地圖」以之前社區朋友實際走訪社區角落,所記錄留下的文史資料圖片為基礎,加入一點點劇場課過程中所生產出的素材進行編印。

這個結果與當初設計劇場課的想法並不吻合,一方面除了受限於送稿美編、打樣…等實際印製時程的緊迫,二方面則是因為每堂課需花一定的時間,讓成員練習身體的鬆動與使用,然後才能順利進入分享與表達的部份。在時間有限且有截止時程的情況下,我有限的能力無法進行更充份的引導,讓成員更深入投浸分享,因此最後可供實際印製使用的素材並不夠充足而多樣。

--

不過,從這九小時課程的實際進行狀況、成員反應,以及平時與吳素娥里長的溝通對話,我對於此次「社區文化地圖—劇場融入課程」的評估,反而有了另一層看見。

也許,針對本次課程所預期達成的具體目標—印製「社區文化地圖」而言,課程的真正成效並不甚周到;但若將視角轉至這群參與劇場課的社區夥伴,他們在課程中所得到的新刺激(如:對於自己身體的熟悉與陌生、對於表達的各種方式….),對社區的某種新理解(如:自己所看見的社區、自己平常注意到的社區事件是什麼、自己的生活與社區地理空間的關係….),以及對社區的回饋(如:對里長的看法、對社區的期待….)等,均有具體的反應與迴響。

因此,本次課程雖不如預期—將社區朋友的感受與想法,完整化成「社區文化地圖」實際紙本上的內容,作為在地人向外地人介紹自己眼中的社區的一份傳遞資料—但這群社區朋友在劇場課的過程中,對於自己身體、社區的體驗與看見,不也達成了本課程一開始,希望從社區在地民眾自己的觀點,分享對社區的看法與期待嗎?只是這份分享,在這次計畫的時程與狀況下,還來不及化為紙本資料,印製成可與外人輕易傳播分享的「社區文化地圖」罷了。

對我自己而言,此次短短的課程計畫給了一份提醒:

「社區劇場」除了以一整個完整的課程,直接長時間與社區民眾接近外,「社區劇場」的核心精神、價值、工作方法,更可試著轉化成不同的面貌,彈性地成為一般社區工作/計畫的一種執行指標。

意即,「社區劇場」的樣貌,應可以更自由而活用地出現在不同的社區工作過程之中,我想不是非得一整套幾十小時的課程才能被叫做「社區劇場」(雖然課程時間的長度,的確會影響課程內容設計的面向、及與參與者互動而出的廣度與深度),而是我們怎麼運用「社區劇場」這個概念、精神、方法,與社區營造工作的面向,作更有機的參與及融入。

當然,如果要將「社區劇場」的精神與方法,轉化成一個工具,試著達成某項具體的社區工作計畫目標,那麼客觀條件上的觀察、準備、溝通、調整,就需要進行得更清楚,以免到頭來不小心讓劇場課程徒跟著工作計畫條件頻於變動,而只變成「服務」眼前的工作目標,磨損帶來更多發展的可能性。

我想,在劇場「融入」社區工作的實踐過程中,社區組織者與劇場引導人均應時時回頭檢視,社區朋友在劇場中所經歷的珍貴過程,能不能產出超過「達成眼前具體工作目標」的效果,帶來對「人」本身更具意義的刺激與影響。

我想,「社區劇場」之於社區,真的只是眾多社造方法的其中一種,無論是以長時數、完整的「社區劇場」課程樣貌進入社區;或提領「社區劇場」的精神、工作方法,融入具體社區工作的過程,「社區劇場」都希望提供人與人以心相會、以身體表達、向內觀看也對外關照的機會。

 

期待更多實踐與實驗的累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