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批判教育學讀書會】系列第3本:《希望教育學》
每每在讀書會碰面,桌面上各種生活經驗穿針引線,有時愈講愈遠但最後仍能繞回文本,文本跟生活是彼此的觸媒。
我分享今天讀到的新聞—日本考慮廢人文學科、加強培訓「高產能」的科學及職訓—身旁的教師夥伴(在高中教理工)突然說,曾經她也輕視人文,後來我們一起讀Freire的書籍之後,想法有了改變,現在她衷心認為人文是一個國家的根本。
她說:「一旦想法有了改變,做法自然會改變。」可惜台灣社會太重視「教材教法」面的創新,太追求可見的課堂熱絡與學生成績的進步,卻未將重心真正定焦在「教育」的終極價值—使人在學習中解放、理解自己在世界上的政治性位置之後,獨立思考並做出選擇。
如果老師無法辨認自己在體制中的異化,如何有能力陪伴學生成為一個「人」、而非一味馴服學生成為社會的適應者?
「當我們不再只是『活著』,而是開始了解我們『正在活著』,那我們就有可能了解我們所知,並因此知道我們可以做得更好。」(p.106)
「開始了解」永遠是我心中的關鍵字。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