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一位在法國留學的網友,針對台灣與外國的不同工作價值觀,所寫的文章:

35小時的法國和53小時的台灣

http://www.wretch.cc/blog/tsaihsiang/10716022

文中提及台灣人的高工作時數、不鬆懈的打拚、對於自身權益的沈默,這讓我想起很久以前的一件事。

幾年前,大學好友說,她工作的公司因改組或某種原因(我忘了),將員工直接進行某種大規模的重新編組,此舉沒有徵求員工意見。我朋友對於自己的職務調整,覺得不合理而感到低落沮喪。我好奇問她,她與同事們是否有向上反應,答案是並不積極。

記得那時,聽了之後,我心裡有很深的嘆息。

公司是什麼呢?員工是什麼呢?對公司來說,員工是什麼呢?員工又是怎麼看待自己跟公司的關係呢?

為什麼在現實的社會中,員工總是受到擺布安排的一方?任憑公司輕易調整自己?就算覺得有大大小小的不合理,也可能常常得摸摸鼻子接受?公司有什麼至高無上的權力,能以「經營」之名,把員工當成工具跟棋子般地處理呢?

又為什麼我們的教育,把我們教成如此順從、如此忍耐、善於將不合理合理化?為什麼大多數的人都寧願息事寧人、吃苦當吃補、忽略自己的真實感受與想法,去接受自己知道不該是這樣的狀況?

讀管科時,讓我一直困惑的一點是,公司企業明明是由「人」組成的,為什麼四年的學科中,很少有跟「人」切身相關的科目?反而一次次教導我們關於「利益」、「控制」的觀念跟手段?

與「人」最有關的學科「人力資源管理」,我讀到的幾乎在著墨「管理」的「制度」及「標準」,那麼「人」在企業管理的領域中,代表的究竟是什麼呢?被管理的目標?

我一位讀運輸管理的朋友,畢業幾年後出國念MBA,我很好奇,一個本來不是念企管的人,後來去讀了之後會有什麼想法,所以我問他:「你讀了MBA後,你覺得對企業而言,什麼是最重要的?」他說:「財務,成本控制好、有賺錢,企業才能活」我反問了幾次,詢問他對企業「員工」的思考,結果都是無關痛癢。我感到很沈重,這反應了我當初對管科訓練的不理解。

「人」的價值在企業中的意義是什麼?

我親戚在聯發科工作,每天早上9點工作到晚上11點,才工作不到五年就買了竹北900多萬的公寓跟一台車,他過得完全不匱乏,可是他的生活意義是什麼呢?他的科技業生活中,跟這個社會的更多實體接觸是什麼呢?消費嗎?

而「責任制」是什麼呢?員工為「責任」奉獻這麼多時光,親近了金錢,卻疏離了靈性、接觸人、與思考的能力,更可能賠上健康,這是什麼樣的制度呢?合理嗎?

交大四年沒有讓我學習對於社會的理解與關懷,也呆呆地不曉得去接觸社會科學或其他人文學科,以期打開其他觀點;一路在所謂的「好學校」讀書,沒有機會思考對社會的意識與人性思考,這是我的殘忍現實,也是我在思考經驗上的侷限。

曾經,我覺得這二十幾年的成長時光真是浪費了,幸運的是,畢業後在追尋人生志業的路上,跌跌撞撞,也因此受到不同類型的啟蒙,有機會開始學習,用非主流的眼光,觀看並思考那些早就習以為常的人事物。這件事對我有很大的挑戰性,但我希望可以加油努力,學習更敏銳地思考,也更勇敢地表達。

透過畢業後在不同領域工作、與各行各業人們碰撞、閱讀社會新聞、聆聽故事....,有些時刻,我感到現代人在很多事情上的渾渾噩噩與隨波逐流,也許生活無虞,卻沒有靈魂,只是瘋狂地消費、跟隨被認可的標準、吐出空泛的思想。媒體與政治的膚淺化,更一再翻攪著人們,在不知不覺中變得越來越焦慮,而不知所往。

一路活在狹小舒適的生活圈中,遵守主流價值觀,獲得安全,享受自己可以掌握的世界,這也許是幸福,因為不必操心或憤怒;不過,如果可以更多元的看見、活著,會不會更精彩呢?

我一直很喜歡下面這段短文,也喜歡之前反國光石化的文宣運用這段話。很多引起社會爭議的事件,可能乍看會覺得「跟我沒有關係」,可是引起社會爭議的那隻不正義、擁有權力的手,如果不適時抑制它,我們怎麼知道,會不會有那麼一天,不公不義會以不同面貌,降臨在你我自認平凡幸福的生活中?

=====「再也沒有人幫我說話」=====


BY Martin Niemoller (一位德國牧師於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懺悔文)

起初他們(德國納粹黨)追殺共產主義者,
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我不說話;

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
我不是猶太人,我不說話;

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
我不是工會成員,我繼續不說話;

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
我不是天主教徒,我還是不說話;

最後,他們奔向我來,
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