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利格拉樂‧阿烏(排灣族作家)


3月初接到台灣原住民學院促進會的邀請,進行由行政院原民會補助的原住民重點部落評鑑,在短短兩個星期之內,就要跑完劃為「北區範圍」的20個原鄉部落,北從宜蘭南至南投縣市,扣除掉假日不得進行評鑑外,等於要在10個工作天內完成這項評鑑報告,平均每天至少要跑3個部落才行,把參與評鑑的委員們各個累到人仰馬翻。

我並沒有全程參與10天的評鑑過程,但至少也進行了一半的行程,所以算是小有心得,尤其是對於每個部落之於「評鑑委員」的態度,簡直是敬如長官、完全的畢恭畢敬,從報告開始到現場會勘再到後續的建議事項,評鑑委員被奉為上賓,部落總是唯唯諾諾地不敢有太多聲音;雖說我完全清楚這是受限於經費補助的原因,但是,從甚麼時候開始,部落必須因著外來資源,才能進行各項軟硬體建設?尤其是文化復振的部分,這讓我看著族人的態度愈發難過了起來。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將近90%的部落,其建設思考幾乎都朝向觀光發展,所有的想像與設計都以部落外的觀光客為對象,我在每一場的評鑑報告中,總是能夠聽到重點部落的主要工作者,也就是所謂的營造員們,敘述著部落為外來觀光客做了多少的心思與規劃,卻頗少提及針對自己部落內的族人做了哪些努力和準備?

這真真切切地讓我納悶了起來,重點部落是為觀光作準備嗎?那麼,每日每夜長住在部落的族人們,他們的權益又到哪裡去了?另一個從此延伸的問題是:哪來的那麼多觀光客啊?每個部落都認為自己具備有觀光客前來消費的潛力,但是,真的有這麼多的消費者可以分散進入部落裡嗎?當所有的思考都朝向這個目的進行時,會不會相對地就有許多的議題被迫犧牲了呢?

而所有完美的想像都投注在因著即將有觀光行為所帶來的財富,認為外來觀光客勢必能夠改變現行原鄉部落的經濟弱勢,讓大家都可以像平地人一樣地有錢,過著與平地人一樣的生活。這樣的單線思考,真的也是所有部落想要的未來嗎?愈來愈多的困惑與疑問讓我得不到答案,也讓我看著部落的發展規劃時與來愈恐懼。

我相信參與評鑑的許多學者專家也都看到了相同的問題,所以我總是在每一場的評鑑分享中聽到了類似的疑問與關注,大家都或隱晦或明說的提醒部落裡的族人朋友們:「觀光發展絕對不是唯一的一條路。」但是,現實的生存問題每每成為族人們回應的唯一答案,如何在這其中找到一條平衡的路?居然是我這次部落旅程中最大的問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