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oster.jpg 

時      間;2009年6月12日(星期五)~6月13日(星期六)
地      點: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會議室3001 (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官網:http://www.gios.nsysu.edu.tw/plan_cont.asp?id=54

研討會宗旨:

 

社會運動的年代

 

近年來,大規模的街頭抗爭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現象,從2005年抗議中國反分裂法遊行、2006年紅衫軍反扁,到2008年一系列的嗆馬遊行,一波又一波的政治抗議都是社會公眾所關注的焦點。在台北街頭,動輒十萬人以上的集結已經成為群眾動員的起跳價,現場直播的警民對峙與衝突也是必備的場景。有些人擔心激情的抗爭將會瓦解政治共識,侵蝕民主的基礎;也有些人樂觀地看待,認為這些政治運動是活躍民主體制的必然產物。無論是贊成或反對,大規模的政治動員儼然成為了台灣社會運動的最典型代表,彷彿社會運動一定是要涉及藍綠,關乎國家認同,不是支持政府,就是反對政府。在高雄,被冠上「綠草莓」的學運帶起來高雄第一個在地學運的風潮。我們看到不只是學生、教授的全身投入,戶外教學的大殿堂,甚或是在公園運動的老人、家長、網友們的部落格高點閱率,也都開始關注這個社會議題。

 

事實上,在更多媒體看不到的角落,社會運動的力量已經無聲無息地在台灣各個角落浮現。在桃園八德,聯福成衣廠的失業女工佔領廠房長達十二年之久。她們長期的「埋鍋造飯」沒有被人關切,除非他們以戲劇化的方式阻擋火車,或是攔截高速公路。同樣地,四年多來,一群大學生與漢生病院友守護他們被捷運工程威脅的家園,他們一直堅持到怪手剷平了樂生院為止。以客委會的成立與推動為例,多年來客家人靠著堅強的民族意識,透過好些年的征戰與等待,遊移在抗議與批判聲浪後,終於在公部門成立屬於自己部會。推廣多元的客家文化,傳承與創新客家脈絡。

 

民主化帶來了社會運動普及化,越來越多的社會群體開始採用這種政治語言,無論他們所追求的集體目標是什麼。不管研究者本身的價值偏好,社會運動即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更普遍化的社會運動,意味著我們日常生活每一個面向都受到有意識的審視,成為許多力量共同競逐的標的物。在這個社會運動的年代,一旦我們忽略這股集體力量所帶來的種種挑戰,社會變遷的過程就無法被清楚理解。

 

這個研討會將提供台灣社會運動研究者一個相互討論的平台,在兩天密集的互動下共同激盪出更細膩的學術反思。這個研討會具有下列的特色:

 

(1)   學術界新生代的參與:本次研討會成員的年齡多半是四十歲上下,在其求學與思想啟蒙過程中,都曾受到了解嚴後種種社運與學運的衝擊。也或多或少由於這個原因,在學術專業中,選擇了社會運動作為研究的領域。是否這些親身參與的歷練,以及共同的世代經驗,能夠形塑出對於本土社會運動的新觀點,進而帶來理論典範上的更新?這是值得期待的。

 

(2)   多元化的社運議題與參與者:以往被剝削的勞工、被公害迫害的農民是最典型的社運參與者。投訴無門的被害者是無助的、悲情的,走上街頭成為他們不得不然的抉擇。但是在解嚴二十幾年來的社運普遍化趨勢下,我們發現參與者與議題開始出現了多元化的發展。在這次研討會中,我們將呈現原住民婦女、客家社區工作者、身心障礙者家長、外籍移工等不同群體的集體發聲過程,藉以捕捉台灣公民社會更豐富的風貌。

 

(3)   跨學科的對話與交流:一般而言,社會學是最關注社會運動的學科,原因在於社運的出現往往代表了既有社會結構的矛盾,而其發展也形塑了未來變遷的形態。但是隨著台灣社會運動年代的到來,其他學科研究者也紛紛投入更多的注目。政治學者開始重視社運,因為社會動員已經是民主政治下常見的參與形式,其後果也改造了原有的政治體制。對於人類學家而言,形形色色的社區運動改造了我們原有的在地生活形態,重新賦與空間不同的文化意義。法律學者注意到這個現象,弱勢者的抗爭即是要求新的權利,也因此,帶來了法律的變遷。這個研討會將聚集不同學科的研究者,希望能夠促成跨領域的對話與交流。

 

(4)   空間的分散與歷史的縱深:街頭抗爭不只出現在凱達格蘭大道,社會運動也不是台北特有的現象。事實上,隨著近年來台灣高教育機構的分散化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有機會就近觀察中南部的在地運動,並且加以描述、分析與解釋。這個研討會將邀請來自於北中南各地的學者,共同呈現當前社會運動年代的多元景像。此外,解嚴之前的社會運動往往容易被忽略,在這個研討會中,我們也將探討日治時期的反纏足運動以豐富化我們的歷史理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