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工作坊回來,挺著無預期提早拜訪的生理期痛苦與疲憊。


這2天半有很多深層的感受,包括:

一股氣卡在胸口的鬱悶;

眼睜睜看著、聽著那些有力道的話語不斷朝我襲來,事後在團體裡沒有出口與冷靜的機會,最後被唱著關於「愛」的歌的團體包圍,我卻一聲都無法哼出;

沒有回響的沈靜水面;

因為與某位teller有他人未經歷的私下合作互動,讓我無法很真心地客觀聽她在台上分享某個對我而言有點詭異的故事;

因為敏感到某些意識型態、階級位置,下課後花了好多精力去思索;

看見自己原來真的很不願承接高密度的助人之舉,對我而言,動不動就被關心、被提供協助,讓我覺得自己好像無能力,也感受到對方一直擔心別人的背後,也許彰顯她無法相信別人有獨立照顧自己的能力與選擇,眼前過多的關切與幫助讓我特別容易覺得厭倦、想疏離;

不是很熟的友團夥伴在下課時,跑來跟我回饋她們的感受,讓我明白表面真的無法代表一切,她們的心如此敏銳而用功,只是我們的風格不同,我以前對她們認識太少,印象卻這麼根深柢固;

見證一個老朋友的活菩薩心腸,萬事都成了她的感恩,而且她的愛與溫暖並不空泛或過度形而上,她經歷過現實也接受了現實的必然不堪,使得她的溫暖帶有現實感,而不是會讓我覺得有距離的那種溫暖;

還有好多好多........。


其中,這次很重要的兩個「重新」發現,是再次看見:

一,自己真的不擅口語表達、不喜口語表達,而且懶到不喜歡主動開口,我總是很慢才會說自己的故事或想法。儘管如此,我的腦袋其實從沒停過,只是真正說出口的遠比想的、感受到的還少。

我發現,雖然我一點也不討厭人群,我喜歡人,只是當我每每面對極多言語飛舞的團體或環境,我總會自然而然向後退一步,傾向安靜。開口似乎愈來愈輕易變成我的厭倦,這是否容易讓自己走向孤僻的方向?

二,我對他人,真的很容易有強烈的評斷,我猜因為我對自己、劇場心存明確的期待與使命,所以我老是將類似的標準套在別人身上,當標準不符,我就會憤憤或失落;另外,由於我喜歡透過向別人釐清他的分享觀點,以致我有時會太容易執著於分出某種東西,以致帶來類似辯論、甚至爭論的狀況。


這兩天半,我看見了、感受到了、想到了上述這些。

那就,暫時不要再滔滔不絕了,請騰出安靜,讓時間去沈澱些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