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整天在外面帶團體,中間的空檔我一直在思考昨晚接到的行動劇劇本。

昨晚睡前讀了劇本,讓我整夜輾轉難眠,說真的讓我有點踩了煞車。

我在被窩裡一直想,這真的是我想要參與的風格跟方式嗎?我對這個事件真的了解嗎?

我可以理解自救會民眾的憤怒,自己的家無緣無故竟然要被拆,要是我,我的心情絕對會非常激動。

所以當這份憤怒想讓更多人了解時,「如何傳達」是關鍵的過程。

如果只是一股腦傾倒憤怒、憤怒、憤怒,其他民眾除了感受到情緒,還可以有什麼反應?若能從事實出發,讓事實自己說話,我想社會大眾會自己判斷要支持誰。

劇場的確是一個很有機的社會參與媒介,但若我們沒有更高自覺,劇場也很容易變成被利用的工具,因為無法促成真實的對話以利改造現實,反而容易煽起仇視,真的不可不謹慎。

對話的終極目標就是要促成問題解決,如果一開始就猛對對方射箭,而且感覺沒有要讓對方回應的感覺,那後續到底要怎麼繼續互動呢?(讓我想到了立法院的質詢狀況,許多立委一上台就是激動口吻+挑釁式言詞,我覺得光是施展、面對這種氣焰就磨去不少時間了,如何好好冷靜針對事情作溝通?

我支持對不合理政策及行為的反抗發聲,但我也有自己的參與初衷—希望透過參與去實踐理性對話的價值。 

我不希望自己只是一股腦熱血,在什麼都不清楚的十足「外人」狀態下就馬上投入,我希望我清楚我到底在做什麼。

這個行動劇團隊的成員如果都是非當事人,那我們在熱血投入之前,真的清楚自己即將參與什麼嗎?我們的態度跟立場是什麼?

所以,在本次動員時間極為壓縮的限制下,在我對事件始末了解的細節並不完全清楚、而且尚未參與其中的情況下,在對行動劇其他參與者感到陌生,而且事前應該無法有時間互相聊一下的情況下,我想更謹慎評估自己的參與角色及狀態,並思考應該如何兼顧我對事件的關切、以及我對於參與的初衷與期待。

因此,如果明天的演出確定是這個劇本,我想我可能先不參與,因為它給我的不安感太大了,也無法說服我,我整個人感覺很不穩當,覺得很不對勁,我由衷認為可以有更周全的呈現方法。

如果自救會願意緩一緩,改在別的時間呈現,如果可以花時間更進一步討論內容,我想我可以想辦法配合,我希望自己是在實際參與的歷程中,更清楚也堅定自己的參與。

 

如何一面懷抱關心社會的熱情,一面找到合適的參與角色/狀態/定位/關係,實在需要高度自覺、與謹慎的評估對話,這實在是很重要的自我提醒。

 

後記:之後跟召集人討論我的擔心與考量後,我們都同意需要時間醞釀較妥,故確認取消原訂明天的行動劇演出,將改於日後自救會辦的活動中,再找機會合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