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劇場裡的短短相遇(3/4)

文/曾靖雯 (民眾劇場工作者)

 

—  緩慢的課程發展 —

在只有八堂課、共16小時的本計畫中,一方面考量團體本身的組織運作體質,另一方面考量課程實際運作的條件限制,因此整體課程的目標推進是緩慢的—一直到進行了四分之三,課堂重點仍放在「個人」的各種練習。 

 

我用很鬆的速度在等待、推進邁入團體合作的階段。 

 

現實的限制 

本計畫遇到的一些現實限制為:計畫開始之前,因資源有限,無法確定劇場課究竟能進行幾節,只能先說好以五堂課的規模來設定,於是我把課程重點放在身體與創作的察覺與練習上。到後來,確定可以上到八堂課,因此在課程的規劃上算是邊走邊調整,無法事先進行較完整的系統顧全。

 

另外,課堂與課堂之間間距較長(每兩週一次,其中也包含我的個人因素而不得不調課,使得上課間距拉長到一個月),每次出席的成員面孔與人數都不是很固定,一直到後面都還有全新面孔加入,因此每次一上課都需要作一些活動舖陳,好讓大家的身心得以重新投入、安在、啟動….

 

每次短短兩小時的課,扣除遲到時間(我傾向等待一定的人數到達再開始活動,比較能啟動團體性的劇場能量)、及必要的暖身與暖心時間,剩下有限時間所能發展的目標相對是有限的。

 

連結團體當下需求

另外,課程期間遇到本團體必須面對的兩個需求,我在彈性調整課程內容之後,也連帶使整體課程目標的推進速度更緩:

 

一,女權會邀請我們課堂為另一個隔代教養計畫的成果發表會準備表演節目,分享媽媽們現階段的成長。經過討論之後,我們使用了一整堂課來進行新的排練及呈現錄影; 

 

二,本計畫進行到一半時,本團體的主要連繫社工要離職,有新社工來接班。設計該週課程時,我考量到本劇場課跟團體的現實運作有「實際」連結的必要性,因為此階段發生的劇場課並不只是一個額外的課程,它同時也是團體成員主要固定碰面的常態時間,因此我認為讓大家一起面對團體的變動—主要連繫社工的離去及新社工的到職交替—是團體目前需要經歷的,而不是劇場課自己上劇場課的、團體組織發生團體自己的事,二者切割不相干。

 

因此我在該堂劇場課中,設計了一些儀式,運用藝術的抽象承接過程,象徵無論是個人生命或團體運作,都會一再經歷不同的變動與過渡,變化乃常態。接著我邀請夥伴們談談對於新舊社工交接的感受與祝福,然後進一步分組聊聊彼此對於接下來參與女權會單親團體的想像與期待,然後用身體做集體雕像呈現。  

P1200023

P1200025  

看見團體當下的需要,適時把劇場原先設定的進度目標放下,專心處理大家現在的狀態,這一點是我之前在其他民眾劇場前輩身上學習到的功課。

 

劇場課其實並不「只」是劇場課,劇場活動看似是課程重點,但真正重要的是夥伴的參與,所以在課程發展的過程中,關照必須是全面的。理想的狀態是看見團體在不同時刻的需求,然後試著隨時放進課程的彈性調整考量中,而不是一味趕單向想像的課程進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