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跟台南巿女性權益促進會合作,跟單親家長團體用5個月的時間,進行一小段的劇場課程,留下一些記錄,在她們 2011年31期的會刊上有部份節錄,以下是全文。(有人像的照片已刪除)

想念這群朋友。

----

劇場裡的短短相遇(1/4)

文/曾靖雯 (民眾劇場工作者)  

  

— 啟動 —

之前有一群來自北部的單親爸爸團體來台南演出,我恰好有機會去觀賞,看完我有一些感受與思考。過了不久,很巧合的,一個機會來到我面前:女權會的社工朋友C及P邀我一起合作,進行單親家長團體的劇場課程計畫。 

討論後,得知他們前面經營單親團體的方式有:邀請專家學者分享專業知識與資訊、舉行戶外體驗教育的課程、定期聯誼式聚會等。

 

對於舉行本系列劇場課程的目的,我接收到的女權會期待是,希望專注於建立團體,讓大家可以透過劇場課,凝聚成網絡,以期日後自發進行更多的運作與連結。

 

另外由於成員們現實條件的限制(如:假日必須工作、照顧家人…. ),女權會表示每週進行一次課程是困難的,所以只能每兩週一次。

 

我自己平常帶的團體都是每週固定常態,我還沒有嘗試過隔週上課。由於劇場課從身體出發、需要循序舖陳個人身心與團體互動的關係,我心裡對於上課間距拉長有一定的擔心,因為每一次可能必須花更多力氣重新啟動能量。

 

不過,當「理想的」課程進行方式遇上團體的「現實」條件限制,適時的接受、調整與適應是必要的決定。

 

— 我與我的身體  我與我自己 —

從第一堂課開始,我引導夥伴們逐步去熟悉劇場裡最基礎、最核心的「身體」。

 

不是訓練夥伴們用身體去表演,而是引導夥伴們練習,如何暫時放下習慣的口語表達,改從身體出發。

 

無論是一個簡單的移動、動作,都有機會帶領我們去展開一趟旅程:從中意識身體的真實存在、透過身體練習各種表達的可能性,並從中看見我與他人的初步連結。

第一堂課有一幕景象在我腦中留下很深的印象:

 

我請大家圍成大圓,在不說話的情況下,要透過眼神的交換,來跟他人交換位置。一開始,大家明顯對於眼神的直視有某種不安或不習慣,跟別人交換位置時顯得倉促而著急,步伐凌亂,我感受到團體裡一種隱微的浮動。

 

於是我請大家暫停,邀請大家把圓擴大,然後再來進行一次,但這一次,我要提醒大家放慢速度,尤其當我們跟別人換位置時,請去感覺自己行走時是優雅自在的、不慌不忙的。

 

當我重新喊「開始」,神奇的事發生了,每個人認真地去意識自己注視別人的氣態,也認真地意識自己跨出的步伐。我看見每個人穿梭圓心時,腳步變輕、身體挺直、手臂自然擺動,連臉上線條都變得柔和,帶著自然的微笑。

 

這個活動歷時很短,但在那個完全沒有話語、彼此只有眼神及位置傳遞的時間中,全場一片安靜,每個人認真地練習讓自己的身體放鬆,也讓自己的心放鬆。在那個當下,每個人純粹地用自己的感官,覺察自己身體的細節,也靠著身體的感受,跟別人建立不需言語確認的關係。事後問大家感覺怎麼樣,好幾位夥伴露出柔軟的微笑,說身體變得好不一樣,整個氣氛也變了。

 

我一直相信,身體本身既是物質性的存在,同時也是啟動精神性存在的原始起點。在課程中,各種肢體活動其實都不只是肢體活動,參與的夥伴們常常開懷大笑之後說活動很好玩、讓人很放鬆,沒錯,這些都是目的之一,但在這些活動中,「玩」其實不「只」是為了玩,「玩」的背後有更深遠的意義。

在劇場活動中「玩」的這件事,在於讓我們漸次學習回到類似孩童的狀態,一種沒有理由地重新信任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反應、自己的直覺,並在「玩」的過程中,自然而然跟別人互動,在身體流動的過程中表達個人的經驗與看法,去感受現實繁瑣生活之外的另一種純粹的自我。

我是誰?我是什麼樣的人?我感受到什麼?當我不是誰的媽媽、誰的前妻/妻子、誰的女兒時,此時此刻的我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