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最大化的罪惡

培訓第二天主題:血汗醫院的政經分析,與醫護人員的勞權悲歌。

聽完醫改會前任研究者的詳盡解說,我對醫療產業追求利潤化的成因與現狀,有比較多具體的認識,同時不禁感到巨大的無力。

 資本化、市場化、商品化的運作邏輯,在全世界瘋狂實行,若把「醫院」兩字抹掉,換上其他詞也完全合乎條件:糧食、水、石油…;而後端被壓迫受苦的人都是老百姓。這提醒我,世界上太多事共通而恆久不變,包括壓迫、包括受壓迫的掙扎與苦痛。

想起讀大學商學院時,大一最痛苦也最困惑的一件事,就是為何必修科目幾乎都跟數字有關?「追求利潤最大化」這個警世明咒,不斷地在耳邊響起,影響著我們看待事情的觀點。我很好奇,企業由「人」組成,「人」的學問應該是企業管理很重要的根基,可是為什麼從「人」出發的科目這麼少?

 

我想,以我有限的智慧,可能永遠都搞不懂,人類究竟是如何演化成一種「將數字放在最前面,以數字的變化來決定如何對待同類()及其他生命(動物、地球)」的「萬物之靈」。

應被獨立尊重的勞動者

聽完分析,有一點讓我覺得怪怪的:醫護勞動平權的訴求口號如果老是跟病人綁在一起,如:「護士人力夠,病人更好過;護士有休息,病人更健康。」我覺得對人權價值長遠的發展會有問題。

 

我覺得無論哪一領域的勞動者,勞動權本來就應被尊重並獨立看待。如果每談醫護人員的勞動權就去強調跟病人權益的關係,談論「平等」似乎變得不單純,變成有條件—好像因為病人必須被好好照顧,所以大家應該支持醫護勞動權的正義?

其他不是面對「人」而是面對「(無生命)物品」的勞工呢,難道因為他們的工作不會影響別人的生命,所需的關切就應該比較低嗎?我覺得無論哪一種職業別,要談勞動權就應從勞動者本身(即主體)出發,沒有綁標、沒有差別,人權很重要的精神之一就是「普遍性」(無差別)

 

後來演講者跟我私下聊,表示為了讓社會大眾對醫護人的現況「有感」,必須將議題跟民眾產生連結,所以將醫護勞權及病人權益的連結列為運動的策略。我明白抗爭本身就不是容易,要吸引更多民眾的支持更不簡單,所以必然有策略的選擇,但如果長遠來看應該不是好事。

 

如果今天一位本來事不關己的民眾,因為聽到「護理人員勞權不佳 = 自己生病後不能被好好照顧」,感到事情大條而站在護理人員這邊,這樣的支持動機並不是因為支持公平正義,而是出自「利己」,甚至可能是同情。我覺得這樣的關係並不對等,也許短期內的確獲得這份支持力量,但長久下來,並無法真正讓人權的普世價值落地生根,而變成拉攏關係的行銷遊戲。

不過,我也知道,要讓社會上的眾多「非當事人」,因為出自純粹在意「公平正義」的價值觀,而去關心各種不公議題及族群,真的需要很長久的人權教育養成。必須經歷長期的潛移默化,才有機會理解到:支持被壓迫的人,不是因為他們跟你有關係,而是因為你知道他們受到不公平的對待,這是不對的,人民有權發聲、也必須透過集體力量去發聲,所以我們要跟他們站在一起。

 「即時性的社會運動抗爭」與「長期的人權教育紮根」,兩者並行發展應該是最理想的狀況,否則容易處於失衡—只有當自己成為「受害者當事人」,才會站出來抗爭,否則抗爭者跟自己根本毫無關係。

 

 

喔,滔滔不絕,反過頭看自己,我又做了什麼呢?我想誠懇地問自己。

不是為了批判自己,而是看看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