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天秤颱風來湊熱鬧,我人已在馬祖放鬆五天。

正因被迫臨時取消行程,我乖乖待在家翻譯Boal的「被壓迫者美學(連趕兩篇眼茫茫,但很有成就感耶)還不小心看到衛促會的公衛教育種子師資培訓訊息。

一看到主題是「剝削有理,穩賺無罪?—擴大利潤再生產下的醫護血汗與弱勢悲歌」,我馬上就報名了。

之前在醫院帶一群護士朋友進行劇場課,討論過她們的工作型態與龐大壓力,後續我保持關注醫護人員的勞權抗爭,我想更進一步了解。

 

菸害的政治經濟學

第一天主題,菸害防治。

上午從政治經濟學角度,分析香菸財團如何透過金錢權力,從結構面下手,在全球大規模發送洗腦的菸品廣告,並透過菸的成癮性鞏固老百姓(大多是弱勢族群)的購菸需求,賺取高利潤,同時事不甘己地讓吸菸者自行因病而消耗健康、消耗醫療資源,造成個人及社會的傷害。

所以吸菸真的只是個人自主的行為嗎?很明顯不是,抽菸行為背後有太多被形塑的複雜因素了,必須更全面思考。

角色扮演與新看見

下午進行角色扮演及坐針氈,分成三組扮演三種抽煙者(勞工、女性、青少年),與台下觀眾對話,讓大家跳脫原本衛教者身份,試圖去接近抽菸個案的心聲。

我參與的是勞工組,我們演出一位工地勞工,一方面承接上面老闆指派任務、二方面須負責領導底下工人的夾層壓力;付出大量勞力,辛苦工作後下班回家,攤在客廳抽菸休息,馬上緊接家裡的現實壓力—老婆提起諸多生活細節、兒子拿學費單、女兒吵著要買玩具.......

演完之後,觀眾開始跟我們互動,我慢慢發現觀眾傾向將一些建議的、質疑的想法,丟給扮演工人的我們,如:「你家經濟壓力很大喔,那如果你每天少抽一包菸,一天省7080元,一個月就能省好幾千,不就能補貼家裡了?」、「你們工作抽菸,萬一沒控制好,發生公安事件怎麼辦?」...等。

雖然大家都和顏悅色、無惡意,不過這種對話讓我覺得有點不舒服,因為雖然我只是"扮演"勞工,但我對「抽菸」這件事感受到一些事:

◎ 在日復一日被安排勞動任務、被現實壓力追著跑的生活裡,勞動者不太有餘暇或條件從事多元休閒活動來放鬆身心,抽菸也許是生活裡,少數可真正完全由自己選擇的事,它可能變成一種不可少的嗜好—精神上及身體上皆然(當然也被菸的成癮性綁住)。抽菸似乎能讓他們暫時將現實生活停住,稍微喘一口氣、吐一口氣、休息一下、獨處一會,以短暫的放鬆換取部份壓力的傾吐。

◎ 在勞工朋友的世界裡,香是提神品,也是社交媒介,邀請抽菸或一起抽菸常常是一種打招呼、建立關係、活絡氣氛的方式,菸等於是社交道具、連結的橋樑,有一定的重要性。

另一位組內夥伴還說,抽菸也許亦是一種不可少的儀式:抽完菸,準備上工;辛苦下工後,抽個菸,將鎮日辛勞暫時擱下。

所以我覺得,勞動者為何是各職業別裡,吸菸率最高的一群,有其複雜的系統因素。所以如果我們—非第一線辛苦勞動者—無法試圖理解對方「為何」抽菸,只將目光聚焦在「抽菸」這個行為帶來之惡,全心只想讓對方斬斷抽菸這個「行為」時,我們的態度與用語可能容易傾向純粹個人式的道德勸說、嚇阻、給予壓力。

這種勸阻語言,讓當時扮演勞工的我,忍不住心生一種排斥、防衛之感,因為我覺得這些「外人」一股腦丟出金錢數字跟提醒安全的軟威脅,反而帶給我更大壓力。經濟跟勞力工作本來就是「我」(扮勞動者)平常切割不了的負荷,他們又拿這些東西回過來壓我,讓我忍不住覺得:為什麼讓自己抽根菸有這麼不應該?

這種不被理解反而還被意欲說服的互動過程,讓我明顯想跟對方隔出一段距離,因為「你們」不懂「我」。

扮演勞動者的我,在這個互動過程感受到的心情,雖不知是否跟實際勞動者的心情相似,但對我來說相當真實,帶來很多反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