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 × 故事(中)

 

文/曾靖雯

 

這是「我們的」經驗

 

後來計畫主軸聚焦「運輸與遷徙」,課程便循序漸進引導學員從覺察自己的身體開始,練習有意識的開放、使用、創作,然後跟不同的夥伴交互分享、聆聽、小組創作。在過程中,我觀察到學員逐漸學習身體作為一種表達媒介、劇場作為一種集體創造性表達的種種啟發與樂趣。

 

為了參與69鐵路節的呈現活動,我們針對關於「鐵路/火車」的記憶及經驗進行分組創作。每個人貢獻的小故事雖然平凡,卻充滿某種生命力,使得各小組的呈現充滿驚奇,讓人會心一笑又覺得親切。

 

記得最後,我們坐成一個圓,耐著性子花時間討論如何將三組的作品變成一齣呈現。妳一言我一語,反覆歸納與彙整,最後我們真的達成了共識,而且充滿創意與神奇的融合,笑聲與掌聲滿揚。

 

這個討論過程乍看不太有「效率」,卻正是本課程最重要的部份:從每個人的真實經驗出發,經歷聽見彼此的過程,尋找適合我們這群人的風格與節奏,逐漸形塑歸納出「我們的」共同經驗,然後呈現給有緣人看。

 

這是「我們的」看法

 

鐵路節演出後,淨薇安排三位認真的在地講師來課堂分享相關的新營文史故事。對我而言,老師們的分享不是單向的傳授,學員也不應只是被動接收,重要的是,學員們必須從這些寶貴的地方文史資料中,主動探索「自己」對這些內容的咀嚼與看法,然後集體用劇場作表達。

所以,在倒數第二堂的小呈現中,三個小組用自己的方式及風格,以不同角度對「鐵道/苦力/運輸」主題切入咀嚼心得。

她們用集體創作,一起細述日常生活裡的微小,及廣大生命裡的層次。素樸的身體、簡單的設備、自然本能的生活反應,讓她們的呈現雖然一點都不華麗,卻好看而動人,咱們的攝影師小薇姐甚至還看到起雞皮疙瘩。

那天觀看三組的迷人呈現,我心裡感覺既平靜又愉悅,一種滿足感油然而生,因為「鐵道/苦力/運輸」主題也許跟大家的實際生活有一點距離,但透過集體交流合作,大家彼此刺激,進而感受、思考,然後對更大的生命或世界有進一步的咀嚼—這就是「我們的」看法。

(接下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