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喜歡這一篇,我喜歡回歸到樸實本質主體的思考。

身體是一切的起始點,presense is everything first.

===

謝東寧策畫《身體平台》找回身體的感受

2012-02-06 01:18 中國時報  【汪宜儒/台北報導】

  劇場工作者謝東寧感嘆,台灣的表演藝術界,加了太多東西,科技精密的、花俏繁複的,已把身體給淹沒,「表演藝術的主體,是在於身體啊。」他也看到,在捷運上,坐著的人肩靠著肩,站著的人靠著背,「卻怎麼都埋頭於掌上的小螢幕?」

     「如此冷漠,也忽略了身體的真實感受。」於是於是,謝東寧策畫「身體平台」活動,意圖從生活、演出中找回身體的感受。活動包括工作坊、講座與演出等三類,邀請觀眾實地參與,以及經驗理念的分享,作品的欣賞,希望現代人能重新找回身體的真實感受,而非總是依賴科技去體會現實。

     旅居巴黎近十年的謝東寧表示,歐陸近年表演界回到重視身體的趨勢。他說,早從現代舞之母鄧肯脫下舞鞋跳舞、暢行實驗身體的自由度與可能性,乃至法國九○年代末起興盛的「不跳舞運動」,標榜讓身體自由說話,不被技巧方法限制,「重視身體的存在與感受,早是趨勢。」

     「身體平台」安排的演出包括劇場工作者陳柏廷的《竹藪中》,將以日本鈴木表演方法、傳統舞踊作為為身體表現的基礎,用最簡單的肢體語言,詮釋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筆下複雜難解、人人說各話的命案故事《竹藪中》。

     還有編舞家林宜瑾的《終》,邀請了旅德舞者陳韻如演出,在即將都更改建的廢墟空間中,以充滿暴烈能量與沉靜到趨於靜止,這兩種極端的動作對比,展現關於死亡的思考。還有劇場工作者姚尚德的《驅。殼》,以默劇的身體表現人體感受,包含牙痛、翻嘔攪吐、裸體與排泄。

     謝東寧說,過去的人類下田耕作、勞動搬運、步行,對於身體的感受是強烈的,但在現代,科技方便了人類的生活,表演藝術說是現代難得的身體儀式。這次《身體平台》的演出,其中的舞蹈就不是一般的現代舞呈現,「不是美美的、畫面完整的,是暴裂迸發的,自然真實的。」他強調,提倡找回身體,並不是拋棄所有技巧,而是要讓技巧輔助身體,讓身體說出自己的話。

     《身體平台》系列活動自二月七日起至十九日在台北廢墟建築學院演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