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幾週在不同的團體內,接收不同的衝擊,我更加確認自己不擅交際、也不擅在團體中發言的狀態。

我很不愛講話,很沒興趣聊生活的瑣碎細節;又或者是說,我不太喜歡用講話來表達自己。

我不喜歡語言的即時性,我常覺得語言本身是有侷限的。比如,我想表達類似「完整」的抽象感覺,但說出「完整」兩個字不見得就真的能表達出「完整」它本身。

說話的「快速」與「當下性」對我而言是困擾的,語言字句本身的意義框架是精準或廣括是我在意的,我覺得我的口語表達能力很差,所以我實在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充分表達自己,我需要用寫的、用畫的、或用身體來傳遞,我需要時間。

而且我從小就懶得講話,這極有可能是體質屬於氣血兩虛(雖然外表看起來很勇==),所以開口不間斷的講話會讓我覺得累而煩。

如果可以在靜默、不需要任何語言的情況下,去理解別人,也讓別人理解我,這對我則彷若天堂。

不過,在這世上,要積極地建立人際關係,「說話、分享」是跑不掉的。而且,要認識一個人,生活細節的分享是必要的,那是我們一步步接近對方不同面向的某種途徑(但我相信不會是「唯一」途徑)。所以「聊天」這件事我一直還在練習—有時實在厭煩到無以復加,因為我不想講話、我不想聊;有時則靜下心來學習體驗這種溝通方式的優點與必要,然後尋找自己覺得可以融入的方式與節奏。

相較之下,我偏愛少少的幾個人,2個或4個,面對面深談人生的議題,深談我們在意的價值觀或無形的各種存在。我喜歡談話直接切入深層,我喜歡聊抽象的東西,我喜歡聊天是為了存在。

所以,當團體聚會、當大家聊得很開心、當大家談論著生活裡的點點滴滴,有時可能我心裡跟大家說的話題有連結,但很多時候我只想靜靜聽大家說,我心裡感受到連結就好,不一定要說出來被確認或被聽見。

被聽見的意義是什麼呢?是為了證明自己現在在這?證明自己跟大家站在一起?證明自己的存在?我不太知道。

所以我也在想,K分享的那個故事。他到香格里拉流浪時,在無人的路邊,看見的那朵美麗的小花。

如果那朵香格里拉的小花沒有被人看見,我們能懷疑她的漂亮不是真實的嗎?
如果一個人的心聲沒有被別人聽見,我們能質疑她的存在不是真實的嗎?

目前,我想,只要自己知道自己的存在就好,就算別人不知道也沒有關係。說不說出來也許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我知道自己的存在。

想聊的時候就聊,不想聊的時候不覺得尷尬,這是我目前在練習的功課。因為我大部份時間真的懶得說話。

這也再度提醒我,在帶領團體時,「有沒有發言」並不是用來評估參與者參與狀態的唯一指標,我很可以理解,不講話不一定代表無感,有時參與者只是需要時間去整理、沈殿。保留「可以自在發言」以及「也可以自在沈默」的團體氛圍,才是更柔軟的對待。

所以,我還是比較喜歡聆聽別人,我也相信,真正有緣的人自然會聽見我的心聲,不須強求,就算世上只有少少幾個人聽得見也沒關係。


P1140510.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