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目前正在帶兩個社區排戲,每次進入社區的劇場課排練階段,我總難免與「拉扯」為伴。

P1160002.JPG

表面上,我在面對的是處理團體共識。

但其實我覺得我在面對的,更主要是,在跟社區朋友工作時,對「美學藝術性」的思考。

前面進行戲劇活動及蒐集故事題材的課程都還好,但進入排練之後,全員進入了任務清楚(建構故事血肉)、目標明確(把故事演出來)的階段。

當課程有「演出」的需求,在必然發生的期限壓力下,我遇到的主要拉扯之一常常在於:每個人對於戲劇演出的「樣子」,有不同想法,也有不同的感受。

怎麼樣演叫「順」?怎麼樣演叫做「好看」?每個人意見不太一樣。

有的成員認為,應該要有一個旁白,從頭到尾在旁邊說出劇情流程與角色名稱;有的成員認為,應該一邊演一邊說出自己現在在幹麼、心情是什麼,要不然觀眾會看不懂....等。

站在引導的位置,如何讓大家有機會平等說出自己對呈現的看法,並在集思廣益之餘,還能兼顧最後產出的「美學與藝術性」,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

P1160344.JPG

但對於「美學與藝術性」,3年多來,從觀摩前輩們,到自身實踐的過程中,我心中一直放著一份思考:

民眾取向的劇場演出,「應該」要符合某種美學的期待嗎?美學意涵由誰來定義?美學跟藝術性真的有標準嗎?演出所呈現的究竟是「誰的」美學?導演自己、還是民眾的?

再進一步:引導者如何思考,「美學與藝術性」在民眾劇場中的位置?它們的角色與目的為何?擔負了什麼功能?如何策略性及精神性地,正增強民眾劇場中對「人」的各種營造想像?

所以,每當跟社區進入排練階段,我的拉扯便在於:

一方面要想辦法鼓勵並聽見大家對「美感與藝術性」的多元見解,同時保持開放與自由,不因自己是引導者,而讓演出呈現的質感(美感?),受到我個人偏好與經驗的限制;

二方面必須時時讓自己跳脫出來,用廣角的視野,看待「美感與藝術性」在社區劇場實踐軸線的此刻,存有什麼位置與目標,而不預設美感與藝術性的刻板標準或樣貌;

三方面必須保持警覺,對於美感與藝術性的在意或努力,不能反倒變成社區/社群朋友在詮釋故事時的框架、限制或壓力。

四方面必須在演出目標下,維持相同的平等對話機制與氛圍,重要的是謹記我們「為何而演」、「大家一起創造出我們說故事的方法」,而不落入一人主導的情況。

P1160091.JPG  

當我們圍成圓圈,中間擺著一個屬於大家的共同故事,「把故事演好」是大家想當然爾的心願與嚮往,但什麼叫做「好的」民眾劇場「演出」,必須有細緻敏感的思索與提醒反思,才能讓民眾劇場的演出,產生超越「演出」這件事之外的更深意義與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