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習與孩子工作的放下

這次計畫期間,我在夥伴小英身上獲得很多察覺與學習。

小英作為三個孩子的媽媽,以及長期進入國小為學童進行戲劇演出與教育活動的積極行動者,她面對孩子的行雲流水與自在讓我非常佩服,尤其當我們面對混齡或不同村莊孩子(民生村與民權村)的不同特質,她總能在當下彈性地調整課程內容,順著孩子的反應去作回應。

我一直都了解「順應參與成員在上課過程中的反應與氛圍,在當下作適當的課程進行方式調整」的這個彈性原則,也一直在我自己的民眾劇場工作中努力實踐,而小英讓我驚奇的是,面對混齡孩子的各種繽紛反應,她完全讓自己投入在課程團體動能的流動中,且不被原先規劃好的活動架構給框架,她是完全真實地面對著孩子,而且以功力高強、觸點多元的即興能力,去迎向孩子給的回應,並順著孩子的情緒與反應,接著去作相關的連結與發展,很多時候在一旁協助的我,都感受到那種流暢的節奏與氛圍串接,好舒服!

觀摩小英的帶領風格,讓我再次體悟,在一個領域裡的經驗累積的確就是功力,一出手就假不了,小英在這次計畫中面對孩子的從容不迫、有效語言、與絕佳應變力,呈現了她在學童領域中的一定經驗,加上她本身也是媽媽,對於孩子的敏感與熟悉,再再都有助於在進行本次課程的更多掌握及發揮。

看見小英面對孩子的流暢,再對照自己的種種不安及容易不知所措,一方面,我在心裡更加確定:是的,要繼續在自己的路上持續耕耘,每一次的實務經驗都是積累與成長。要有耐心,要有反思的積極意識,當累積的時間拉長,經驗值資料庫變豐富了,自己在民眾劇場實踐路上的可運用資源及能力就會更飽滿。

二方面,我也在思考,雖然孩童本來就不是我主要在進行劇場工作的對象,但當我面對不熟悉的族群,我是否有太多的自我擔憂與受限了?我是否對此族群有過多的想像了?我可不可以更放鬆、更開放自己地去迎向我不熟悉的對象?我可不可以從與不熟悉族群一起工作的過程中,一方面學習更多的溝通/對話/平等互待模式,二方面也學著在更大層次的視角裡,看見工作過程中,乍看相異但其實本質相通的核心價值,及民眾劇場的實踐意義?我是不是能更自在而勇敢地擁抱多元的實踐道路(尤其相對於自己所熟悉的領域之外)?我是不是能真正看見「多元」外貌底下的共通樣貌—我們其實都是「人」呀!

所以,此次計畫教會我一件事,也許別人聽了會覺得很好笑,但對我卻是很重要的領悟,那就是,「小朋友」這個族群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只因為自己對他們不熟悉,而在計畫開始之前,於心裡築起過多的考量與自我不信任。

「小朋友」跟三十歲的我一樣,都是人,只是他們的年紀比較小、個子較小、使用的語言及風格不一樣、我們的身體流著不同族群的血液、我們住在不同的地區、我們有不同的文化價值觀、我們有不同的人生境遇….等。所有人本來就是不一樣的個體、也是不一樣的群體,這次計畫教會我真正認清了這點,所以未來在我繼續實踐民眾劇場的路上,我想我可以用更開放而無畏的心,去面對不同類型的朋友,並相信自己雖然一定會需要時間與力氣去找到彼此相通的溝通語言及頻率,而且會在過程中遇到必然的挫折,但最終我們都是練習透過劇場活動,去接近自己與他人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