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這部獨立特派員拍的「寧為農夫」,最觸動我的不是青年願意「從事農業」這件事,而是青年願意「從事一個不被主流看重的行業」這件事。

主角說得沒錯,農業是一個處處是學問的行業,所以他決心要親自踏進來,實地去實踐、去學習。

我想最有意義的「工作經驗」,應該是由「自己」選擇「自己」想要做的工作(而非依照「錄取分數高低」、「熱門行業排行」或「最賺錢的行業排行」來選擇),而且「心甘情願」為之投入付出。「實踐」的本身就是一種生命的實現,既是天命、也是考驗;「實踐」的過程就是核心的意義,錢財則是額外的驚喜與鼓勵(因為做自己想做的事竟然可以有收入耶!)。

最近因緣際會,一直被身邊各式各樣的朋友「督促」、「質疑」、「關心」自己的經濟狀況,「能養活自己嗎?」這是其中一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問題,我記得我的回答是:「要看你『養活』的定義是什麼」。

我知道我一點都不符合社會上對於「安定生活」的定義:我沒有固定月薪(而且是有一定金額以上的那種)、沒有固定上班的機構、沒有固定上班的時間、沒有自己的房子車子,但除了這些外在可以算計、比較出來的憑估標準之外,有誰看得見我心裡的「安定」呢?我要怎麼證明我很心安理得、且無比喜樂地走在這條路上呢?

所以,看到「寧為農夫」片中,主角住在一個非常簡單的三合院中,沒有家電,沒有現代化的裝潢,我一點也不覺得意外,因為他的心思都放在他全神投入的農業了,耕作是他的生活重心,而不是回到家有沒有舒適的沙發可以坐、有沒有42吋的液晶螢幕可以看。

生活的方式應該由自己決定,放不下的通常是自尊、別人評價自己的眼光、以及對於「匱乏」的恐懼。不論工作的內容跟領域是什麼,對得及自己、沒對不起別人,那就夠了。

寫到這裡,突然想起前幾年過年親戚團聚吃飯時,堂弟妹們、甚至叔伯們都一窩蜂跑到我弟身邊,用一種很難形容的表情跟聲音說:「哇,在聯發科上班耶!」,然後無比好奇地詢問他的工作內容。坐在一旁看著一切的我,明白他們永遠不會跑來,用一樣的表情跟聲音對我說:「哇,做民眾劇場的工作耶!」,但那又怎麼樣呢?

不獲多數人注意的領域,並不表示它對社會的貢獻或影響來得小,雖然我很希望親朋好友及所有初識的陌生人,可以不再對我的工作露出不以為然的表情,但我必須學習去理解,工作的價值應由當事人本身明白即可,只要我繼續認真累積、努力深耕,盡力而為,我相信上天不會讓我走投無路、流浪街頭,祂會幫助我,將我信仰的理想,一步步產生良善的醱酵。

做我該做,做好我可以做的,生活簡單不要怕吃苦,讓自己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而非嚷嚷喧囂的主流價值。


由衷推薦這部「寧為農夫」。

 

====

寧為農夫

社運?農夫? 李建誠兩者可以得兼嗎?在入行當農夫之前,李建誠就很關心勞工和農民的社會議題。2005年,在他還是台大學生的時候,前往香港參加抗議WTO的行動,遭到留滯;也曾經為了搶救「樂生療養院」,一個人揹了兩條「集遊法」的官司。 去年二月,李建誠退伍之後,選擇到台北縣的八里種田,作為他進入社會的第一份工作,因為他想多挪出一點時間,繼續從事社會運動。不過等他當上農夫之後,才發現根本閒不下來,魚與熊掌,其實難以兼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