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威任採訪報導】


因為缺少就學及工作的機會,蘭嶼的孩子國中畢業以後,絕大多數都會到台灣就學,離開故鄉成為每個蘭嶼孩子必經的過程。但是來到台灣後,雖然只相隔一片海,一切卻大不相同。

花蓮縣鳳林國中老師周建志,以《離家與返鄉──一個漢人教師與蘭嶼學生的離散敘事》作為題目,透過論文寫下關於蘭嶼學生循環不斷的離散過程,在與學生的訪談中,他希望這篇論文可以協助社會大眾理解蘭嶼以及蘭嶼的孩子們。

離鄉背景適應文化

「很多人都會問我,蘭嶼孩子到台灣所面對到的問題,和澎湖孩子到台灣或是鄉下孩子到都市,有什麼不同?」周建志說,蘭嶼的學生除了必須面臨離鄉背井、生活上種種的不適應外,還必須適應不同的「文化」,與其他原住民不同的,是台灣和蘭嶼之間的交通不便,蘭嶼青年平常除了過年以外,根本沒機會回去,同時身具原住民及離島城鄉差距等多重因素,使得蘭青擔負更多不利因素。

「我自己很幸運,有這些蘭嶼學子帶我進入蘭嶼融入當地。但蘭青到台灣,是否有人可以引領他們順利融入異鄉的生活?」周建志表示,也因為達悟族是比較害羞的民族,所以蘭青來到台灣後,適應更是格外的困難。

蘭嶼青年 都市漂泊

「雖然蘭嶼是個小島,但是蘭青在蘭嶼是自由自在的,到了台灣以後反而處處受限。」周建志說,自己在蘭嶼教書的時候,就親眼看過9月開學後沒多久,一些「適應不良」的學生垂頭喪氣回到蘭嶼,因為在台灣受到漠視,成了毫無自信的戰敗者。而其他的「倖存者」,則是繼續苦撐,成了都市邊緣的「漂泊原住民」。

「台東有些學校的住宿只有週一到週五,假日宿舍沒有開,但是蘭嶼的學生也沒地方可以去,所以只好一放假就到網咖過夜。」周建志說,台灣的學校對於蘭嶼的學生認識不夠,沒有考慮到蘭嶼學生的特殊性,缺乏生活上的關懷照顧,再加上蘭嶼學生在經濟上的困窘,很多學生往往一時迷失或是無法繼續學業。

周建志說,由於外界的刻板印象,以及受到老師來來去去、流動率過高的影響,蘭嶼的孩子很難接受陌生人,所以面對蘭嶼的學生,必須付出更多的關懷,不能只是在教育本業上,而是要更進入學生的生活。

旅台蘭青國中畢業即必須離開家鄉,遠度重洋到台灣就學或就業,來到台灣後,蘭嶼的學生面對更激烈的競爭,除了必須擔心課業跟不上的問題外,還面臨到經濟上的問題。

課業經濟雙重壓力

目前就讀虎尾科技大學大四的夜貓說,「錢」一直是他在求學路上的問題,國高中的花費還算少,在學校的協助下還能勉強度過,到了大學一切的花費都增加,生活也就因此受到影響。夜貓說,之前曾經為了生活去打工,但是卻可能趕不上功課,課業和經濟的壓力,讓他越來越沒自信。

夜貓說,剛開始他曾經隱藏過自己的蘭嶼身分,如果有人問起,他就說自己是來自台東,因為擔心外界的誤解會讓他的人際關係受到影響。

「我希望能在知道怎麼協助蘭嶼之後才回蘭嶼,而不是只為了賺錢才回蘭嶼!」夜貓說,很多人是因為不得已所以只能留在蘭嶼,他深愛自己的故鄉,所以希望能改善蘭嶼,而不是只想回去賺錢。留在台灣討生活

72年次的蘭青老弟,則是從高職畢業後,就開始出社會工作,一開始是做冷氣風管,最近兩個月開始到工地工作。朝八晚五的工作時間,平時沒有固定的休假,一天可以有1千5百元的工資,老弟害羞的笑著說:「到現在還存不到錢啦!」

老弟說,在台灣生活處處需要用到錢,不管是房租或是生活費,在台灣生活只求自己養活自己,平時只有過年才有機會能夠回到蘭嶼。

「來到台灣以後,或多或少有遇到看不起原住民的人,我不會多說什麼,只希望用表現來證明自己,工作久了自然就會了解。」老弟說,對於自己的原住民身分,他平時不會特別提起,因為不知道對方是怎麼看待蘭嶼?要等了解對方之後,才會告訴對方自己來自蘭嶼。

老弟說,剛離開蘭嶼時,曾經一度害怕想家,但是時間久了以後,他也漸漸習慣離鄉背景的生活,畢竟這就是現實,現在他只想趁年輕好好工作,等老了做不動了,再回到故鄉蘭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