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去韓國拜訪民眾劇場團體,在各地認識的劇場、影像、文化行動者...等朋友,異口同聲表達他們對於韓國總統李明博的厭惡與批評,也向我描述全韓各地滿地開花的大大小小抗議行動,其中以大規模的「燭光抗爭」最為代表。當時我在報章雜誌、網站常看見燭光抗爭晚會的種種照片與報導。

前一陣子在苦勞網看到下面文章,說明了這場韓國「燭光抗爭」的特質與發展過程,強調了人民團結的力量與影響。

對於腦袋不銳利、社會意識薄弱、無法對社會議題/事件有具體見解、也從不曾近距離直接參與社會運動組織團體的我而言,這篇文章丟給我一個提問:那就是平常當我們對於政府行事或政策心懷不滿與抱怨,除了三不五時吐吐苦水、對著電視大罵之外,真正站出來進行集體發聲行動的那個時機點,究竟是座落於人民忍耐的極限底線,而產行不得不的爆發示威呢?還是大家早就蠢蠢欲動,只是在等待有人登高一呼、進行組織動員,就像文中提到的那篇引發眾網友迴響的第一篇文章?

對不平的現象與對象,站出來進行實際的行動發聲與表述,需要怎麼樣的醞釀?需要多久的時間?需要什麼樣的起點?需要什麼樣的動員與組織?多數人沈默不發聲時是因為純粹沒有太多想法,還是刻意選擇消極/冷漠以待?或,只是在試著等待一個自己願意參與的方式與時機?

我知道發聲很重要,說出自己心中的真正想法很重要,表達對生活裡各種不公平的抗議很重要,那麼要如何建立表達心聲與意見的意識、意願、模式,我想是一門學問,也是對於習慣忍耐、講究圓滿不衝突的價值觀的一種挑戰及練習。

當然,我自己也需要更多行動的練習。

註:這篇文章的中文翻譯小虹,是我這次去韓國跟拉丁美洲朋友去一個工人抗爭現場進行表演後,一起喝酒時認識的台灣朋友。目前在韓國NGO實習的她,自學韓文才短短8個月,已經有能力翻譯韓文文章,並且活躍地參與韓國當地各式社會文化活動,與許多韓國行動者一同工作、互動,讓我非常佩服她!

==

《我們來抗議吧》 從網路走到街頭的韓國市民抗爭

文章轉錄自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6689

人民的力量,如何扳倒韓國總統李明博的開放美國牛肉錯誤決策?韓國紀錄片:《我們來抗議吧》(Shall We Protest?),紀錄一場網路鄉民從宅在電腦前,到走上街頭的運動過程。

韓國總統李明博在2008年以「CEO治國」形象,挾高支持率上台,被台灣媒體跟馬英九總統拿來相比。然而,李明博執政百日內,為簽署美韓FTA,竟不惜犧牲國民健康,讓步開放可能引發狂牛症的高風險美國牛肉部位,再加上一連串的民營化、私有化政策,引發百萬人民上街彈劾他、要求他下台,李明博灰頭土臉在6月20日宣佈內閣總辭。

這場百萬人民站出來街頭運動的主力,是一群大學生、高中生、國中生的網路鄉民+網管人員。《我們來抗議吧》紀錄片,紀錄這場運動從女大學生網友 Sisyph張貼第一篇文章開始,在網路論壇引發討論,2008年4月26日初次小動員,抗議人數達到300、400人,緊接到2008年5月2日首次燭光晚會,上街抗議人數已經達到數萬人。

這場燭光晚會從5月2日起,成為每晚活動,歷時四個月,執政黨透過警察施壓,買網路假民調,媒體製作假新聞,打壓抗議活動,可是越施壓,反而讓鄉民越憤怒,到6月10日,上街人甚至達到一百萬人,上街抗議李明博開放美國牛肉政策、抗議健保民營化制度、抗議高學費、抗議大運河計畫等政策,並要求李明博下台。

這一百萬人的街頭行動,抗議執政黨的蠻橫,突顯反對黨的不成材,更證明人民不再對政治冷漠,以自身力量去反錯誤政策,對總統說不,對政治人物說不,提出人民的政治主張。

《我們來抗議吧》紀錄片紀錄這場網路動員很有意思,Sisyph從封閉論壇的內部討論開始,另開反對政策示威連帶開放論壇,並開始發動美食、歌迷、時尚等各版串聯,版主(網管人員)開始研擬實際行動,鄉民們製作各種充滿創意的網路廣告、宣導短片,呼籲鄉民不要宅在電腦前,上街抗議吧。

5月2日和3日燭光晚會活動,擅長運動場景的工作者建議提供唱勞動者戰歌等歌唱活動,卻被憤怒的網民轟下台,因為大家都不想要唱歌,他們想要憤怒的叫喊,講出自己對政策的心聲。上台講話的人,都很令人感動,有韓國偶像團體東方神起的女歌迷,控訴美國牛肉進口政策,有單純的高中生,他只是不想要自己的爸媽和弟弟健康受威脅,也有上班族收到簡訊,認為進口狂牛症的牛肉太可惡,一定要來參加燭光晚會。此外,也有貧窮的重考生要控訴高等教育商品化,有重症病人控訴健保民營化政策,還有反對大運河計畫的。

我們可以透過《我們來抗議吧》紀錄片,看到這群原本都是單純而平凡的市民,過去對政治漠不關心,從來不曾上街抗議,如今,他們卻願意來到燭光晚會的現場,要求李明博下台,對錯誤政策說不,展現出自己對政治的關心,展現出人民的力量。

延伸閱讀:

韓國中央大學社會系教授、「社會進步聯合」共同運營委員長白承旭寫了一篇深入的政治分析,談到這場運動的進步之處,以及侷限之處,更提出這場運動面臨的困境和思考點。超越燭光示威,朝向群眾政治主體的誕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