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台南人劇團
出版社
台南人劇團
出版日:2009/07/23
ISBN:9789868183889

金石堂網路書店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9800011947&show=content&OpenArea=1

內容簡介:

十五年前文建會為了縮短城鄉文化差距,以「社區劇團」之名,重點扶植了台北都會以外、發展相對「落後」的許多地方劇團,當時的社區劇場指涉的是相對於台北的各縣市專業劇團;近來二、三年,受到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邊際效應影響,社區劇場再次受到矚目,但其內涵和實踐與十五年前相比,都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意義,並且,如此這般的社區劇場由於受到官方文化政策的支持,將在未來數年間,扮演起型塑新社區文化的重要媒介!在此當口,書寫社區劇場的發展顯得格外具有時代意義。

社區劇場是應用劇場範疇中的重要一員,兼具藝術教育、社區發展、成人教育、以及公民社會養成等功能,與一般性的表演藝術大異其趣。本期專題針對社區劇場的發展脈絡、社區劇場的公共性、社區劇場實務經驗探討、以及社區劇場與國家文化政策的關係等四部分,進行專文的分析與論述。

我們試圖就社區劇場在台灣發展的軌跡,耙梳一張社區劇場的地圖,並將從其他國家地區的發展座標中,為台灣的社區劇場地圖找到可能的定位。此外,資深劇場工作者、詩人鍾喬將以其向來尖銳的社會批判性,為文討論社區劇場的公共性何在、它與公民社會的養成要件有何相關;賴淑雅及社區劇場講師、孫華瑛,將為文鉅細靡遺的紀錄多年來的社區劇場實踐歷程,而曾靖雯、賴妍君、曾令羚等人,則分別從他們作為社區劇場的學員、種子師資身份出發,分享社區劇場對她們個人、對社區組織工作、對社區藝術的發展等所帶來的轉變及影響。

本書特色:
1.探討社區劇團的發展
2.如何從社區劇場來營造社區文化
3.從資深劇場工作者、社區劇場講師的角度來分享社區劇場要如何影響社區整體營造工程

序:看見社區劇場 (By賴淑雅)

難得,一份正式而專業的劇場刊物提供了版面製作「社區劇場」專題。

社區劇場不是主流現代劇場史會記載、歌頌的一頁,經常消失在劇場拼圖中。然而這失落的一角,卻正快速地進入全省各地,擾動多數不曾進劇場看過戲的民眾,引領他們述說自己、製作屬於自己社區/社群的戲劇。我猜想,這幾年接觸社區劇場的總人口數不斷倍增,說不定已經超過進劇場看戲的新增人口了。

雖然沒有傲人的蘭陵血統(這應該是今年上半年劇場界最夯的事件之一了),社區劇場在台灣現代劇場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無庸置疑;社區劇場作為應用劇場領域的重要一員,需要被看見、被聽見,這也是我們製作這一期專題的主要原因,希望透過多位社區劇場實務工作者、參與者的集體書寫,稍稍彌補這一塊遺缺的劇場拼圖。

七篇專題特稿中,我首先從發展歷程耙梳一張社區劇場的地圖,並從這張地圖的演變,討論社區劇場的核心價值;資深劇場人鍾喬則以其向來尖銳的社會批判性,為文討論社區劇場/民眾劇場與成人教育的關係;而長期在南部深度耕耘社區劇場的孫華瑛,則細緻描繪了她與不同社區女性的劇場互動過程,藉此探討社區劇場與(社區)女性賦權的關係。這三篇稍具論述性的文章,大致確立了社區劇場的核心理念和基調。

接著的四篇是個人在社區劇場中轉化的歷程書寫。第一篇是我自己從民眾劇場工作者到成為一名資深社區劇場工作者的歷程,代表著從大論述、大壓迫到個人解放的實踐轉移;第二篇是社區劇場/民眾劇場生力軍曾靖雯,彙整她流浪韓國三個月參與當地各民眾劇場團體及活動的經驗,從這裡反思自己在民眾劇場路上的現實;第三篇作者賴妍君是來自新竹海邊的一名家庭主婦,她將自己接觸社區劇場的經驗、以及在劇場中面對生命黑暗面的真實書寫下來。而三峽社區劇場成員曾令羚,則非常詳細紀錄了第一次參與社區劇場的歷程與思考。

此外,與本期專題呼應的是黃新高所寫的評論,他從觀賞九份社區劇場的演出作品,討論劇場到底讓社區形成什麼樣的集體,挑戰社區劇場對於「社區」或「民眾」的想像;另一篇則是林蔚昀書寫波蘭凡歌蒂劇場與民眾互動、從民眾生活採集歌謠樂舞的工作過程,恰恰與我們所談論的社區劇場有很多相似之處,足可為讀者提供另一種視角來思考社區劇場,也很難得翻譯了兩篇波蘭導演W. Sobaszek的文稿,讓我們對當代波蘭劇場實踐也更直接的理解。最後本期劇場事件有于善祿的關於「第七屆華文戲劇節」的詳細報導和反思;布雷希特的「書寫真實的五個困難」也持續刊出中篇。

製作這期專題期間,「被壓迫者劇場」創辦人波瓦(Augusto Boal, 1931~2009)不幸離開人世,他的思想和方法啟發了世界各地無數的社區劇場/民眾劇場工作者。他和他那個年代的批判教育學者教我們回到民眾生活的現場、跟民眾一起工作、表達民眾的社會處境,而不是膜拜大師、製造英雄。如今,一個年代結束了,我們謹以這些民眾書寫來懷念他。

最後我要感謝台南人劇團,雖然這本刊物的出版銷售撐得很辛苦,他們卻依然極力捍衛劇場的多樣面貌及思維、依然熱情擁抱不一樣的聲音,才有這一期社區劇場專題的誕生。


目錄
--評論--
深度劇評Ⅰ 反身自省的主體再確立——評裕美子的倉庫劇團《My Goodness!?》
于善祿

深度劇評Ⅱ 劇場,讓社區成為什麼樣的集體?——《油炸粿囝仔的夢想》觀後感
黃新高

深度劇評Ⅲ 從沉靜中生出動人力量——評九歌兒童劇團《愛上白雪公主的小矮人》
謝鴻文

觀點劇評Ⅰ 難以逼視的貧賤場景——評韓國Shim劇團《柔光照耀的房間裡》
龔偉傑

--專題:社區劇場--
專題特稿Ⅰ 台灣社區劇場的發展脈絡與核心價值(賴淑雅)
專題特稿Ⅱ 蝸牛,不見得比鳥慢                    (鍾喬)
專題特稿Ⅲ 社區劇場與女性賦權                  (孫華瑛)
專題特稿Ⅳ 在劇場中看見自己與社會             (賴淑雅)
專題特稿Ⅴ 我所經驗的韓國民眾劇場             (曾靖雯)
專題特稿Ⅵ 付諸行動的力量                        (賴妍君)
專題特稿Ⅶ 流動的覺察                             (曾令羚)

環球劇場 多重文化共和國(林蔚昀)

附錄Ⅰ走入土地(Wacdaw Sobaszek)
附錄Ⅱ寫在「另類劇場學校」之前(Wacdaw Sobaszek)
劇場事件 記第七屆華文戲劇節(于善祿)
戲劇文件 書寫真實的五個困難(中)(藍劍虹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