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30 中國時報

「當時的高砂國,若能發展為單純的原住民社區,漢人即可透過此窗口去了解原住民的多元文化,卻因政治力介入,而面臨崩解潰散,實在非常可惜,」觀賞《獨立之前》紀錄片後,就讀台灣師範大學博士班的韓小姐心中感慨萬千。

《獨立之前》映後座談會中,觀眾迴響相當熱烈。柯先生直指,片中最後一幕,幾位曾經在高砂國非常活躍的人聚在一起,玩笑似地自封部長,看似反諷,但現有的《原住民基本法》似乎無法落實保障原住民權利,他質疑原住民運動未來該朝什麼方向前進?一名大陸交換學生則困惑地問到,中國大陸有少數民族自治區,台灣原住民有沒有自發性形成自治組織去爭取生活上的權利?

擔任古蹟解說員的洪小姐指出,導覽古蹟多希望能從古蹟延伸,但現所談只到台灣四百年,讓她充分感受到需要學習更多元的文化內涵,尤其是從原住民的文化背景多去了解並尊重,而這正是現今教育缺乏的部份。

馬躍回應說明,之前民進黨政府推動馬路正名、郵局正名等等,他都支持,但應該先讓原住民部落正名,例如布農族中就有兩個中正部落,就因為現實環境不友善,才會造成原住民更名運動遭遇阻力,不敢用自己的名字,若政府要釋出善意,應該先從名字開始,期待有一天台灣最高峰,不再是「玉山」,而是以布農族或鄒族語來發音。

至於原住民和漢人間的文化隔閡,馬躍也說,部分族群為母系社會跟從母姓,但在漢人社會中這卻是入贅的行為,直到最近法律才修改為夫妻雙方可約定,「這個島上的漢人沒有深刻了解我們的文化,但卻是原住民族的多種文化才讓這個島更多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