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天到台南大學,跟幾位戲劇系所的前輩與同學,分享此次韓國行的觀察與收獲。之後大家延伸分享諸多想法—不論是對於劇場(藝術)與人民生活的連結方式/風格、身體的溯源、如何看待台灣文化的多元與認同….等,都有相當珍貴而趣味的對話。

活動結束後,我習慣性地蹲在系辦的地上,跟久違的美英聊天,不知不覺談到自己這次在韓國,每天跟著韓國友人坐、臥在地板上,久而久之慢慢發現,自己的身體有了一些微妙的轉變。

當我的身體,不再需要去「順從」椅子、沙發、床..等傢俱的外在形體線條,身體等於掙脫了既定空間與動線所給予的「規範」。在沒有框架的地板上,我的腳、軀體、手,很自然地開始用各種方式,去嘗試、蠕動、打探、協調出每個部位感覺舒服的姿勢。

這就好比身體裡裝著一大桶水,必須透過各種姿勢的調整,去找到身體可以保持平衡、水不會流出來,而且感官是舒服的角度。

而當我在接近地板的各個時刻,逐漸找到身體自己的應對語言時,整個身體姿態的動能平衡,也明顯引領出精神上的自在。 尤其當我越親近地平線,在地板上從事各種活動時,身體語言的放鬆與解放,讓我與他人之間的互動顯得更親近而不設邊界。比方說,當我坐在地板上跟別人一起吃飯,我跟對方的親近感,遠比我坐在餐桌、椅子上用餐,來得更為強烈。

美英也提了一個有趣的例子,當我們在外面租房子時,房東提供了什麼傢俱,我們通常就會順著它們的格局,在空隙中找到活動的方式。我想,身體對「空間」的適應力,基本上是一種生存的本能,但有時空間/動線的設計,無言地侷限了身體的各種可能性,我們卻毫不自知。

 

「空間/動線」與「身體語言/能動性」彼此悄然影響,而身體姿態的被綑限、或無邊無際,也若干程度刺激精神面的向內保留或對外開放。

我自己在接近地面的過程中,練習放低重心、鬆開肢體、尋找身體的各種平衡,也從中真實感受到與自己身體的親近,以及不受限制的精神自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