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韓國第一場民眾劇場的演出,誕生於社會運動的街頭抗爭現場。

 

那時,一群大學生與社會人士,運用他們之前到處拜師習得的傳統樂器、歌謠、舞蹈(那時,為了反抗美國文化強權入侵,韓國人大規模回頭學習韓國自身的傳統文化),融入民眾的生活故事,為街頭現場的抗爭民眾進行演出。

 

此後,各地紛紛成立民眾劇團,繼續以傳統表演文化的功夫為底,在開放的廣場上,為民眾演出他們的生活故事,直至今天。

 

  

因此,韓國民眾劇場還有另一個名稱—「廣場劇」。

  

 

我在這三個月的旅程,看了超過40場的民眾劇場演出,從自己所感受到的韓國民眾劇場,整理出以下幾點鮮明的特色:

 

 

一、劇場演出就在你身旁:

 

以我此行參與的「民眾劇場藝術節」(每年一次,今年第21)為例:

 

三個舞台區場地都位於星州的一座老公園裡,彼此距離200公尺至800公尺不等,直接融入現成環境空間來安排舞台區與觀眾席的動線,例如:大樹下、草地上….等。

 

美麗的演出場地—400多歲的大樹底下  

  

主辦單位並不花大錢搭舞台或佈景,演出團隊簡單在地上舖一塊帆布、背後搭一塊布或輸出布條,就可以演出,現場的老樹有時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佈景一部份。

 

   

 

觀眾則坐在保麗龍製成的長條方柱、簡易的木頭階梯,或拿一人一塊的塑膠地墊席地而坐。

  

 

 

 

此類的廣場劇,空間完全開放,觀眾任何時候想要入座看戲或離席都可以,不必買票、不必穿皮鞋、可以邊吃東西邊看戲、可以講手機、可以拍照錄影,整個場子完全地開放而自由。

 

 

 

到了晚上,你只要到有燈光及人潮聚集之處,就可以看到演出。

 

 

 

在戶外的廣場劇現場,隨時隨地,你都能輕鬆接近表演,劇場的演出就在你我身旁。

 

 

(藝術節第四天:劇團排練中)

 

而由於戶外演出的場地設備條件,不可能像室內般周全,所以民眾劇場的演出,通常都沒有過於繁複的佈景與道具,也幾乎沒有燈光需求,一切儘量化為精簡。

 

 

當然,民眾劇場團體仍然有室內及收費的演出,視演出劇碼、形式與演出時機而定,例如每當飄著雪的冬季來臨,戶外演出的可能性就大大減低,而改為室內演出為主。

 

 

二、生活、社會故事題材

 

這三個月我所看到的民眾劇場演出內容,都與一般人民的生活、當下社會議題、歷史人物或事件有關,比如:

 

-稻米最棒、糧食力量

-新住民女性在韓國生活的故事

-都會新市貌的發展需求,帶來大規模拆除舊房屋的破壞,一位小女孩即將失去家園的心聲

-農村裡一位老奶奶與小孫子共同生活的點點滴滴

-歷史上一位為人民盡心盡力的良醫故事

-歷史上一位教導老百姓識字、寫字的平民,最後慘遭專權君王殺害的故事

-南北韓交戰之後,一位躲在山上的北韓軍人故事

-光州518民主運動事件的故事

-光州一群被市議會無預警資遣的清潔工婦女,走上街頭抗爭工作權的故事

-五隻老虎及一戶貧窮人家的韓國民間故事

-一位鄉村男孩到大都市追求夢想,最後淪落到舞廳當牛郎的故事

-一位婦女想讓她的孩子,在農村出生、成長的故事

-日本佔領韓國時代,一位韓國男子被迫與他的妻子分離的故事……等等。

 

通常,劇團還會以符合故事發生所在地的當地說話腔調,進行演出。

  

 

三、通俗趣味的演出風格

 

由於廣場劇在戶外開闊的環境中進行演出,加上演員普遍受過傳統假面舞的身體訓練,台上演員的動作、表情、聲音,都會較一般寫實演出的風格來得誇大。

 

此外,由於廣場劇現場的完全開放,無法事先預測觀眾的屬性—年紀、職業、背景、收入、教育程度等,為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並確保每位觀眾都能看得懂,民眾劇場的演出風格通常強調通俗化,並加入大量的幽默、詼諧元素,要讓觀眾看得興味盎然。

 

記得我第一次看民眾劇場演出時,非常不習慣,覺得好像話劇,每個人的肢體表情表現都好誇張,講台詞則彷彿在朗誦。但三個月下來,我終於明白那樣的演出風格,對於那樣的場地、空間、及一般草根的觀眾來說,才是有感染力的。

 

此外,我在韓國電視上,看到數不清的搞笑綜藝節目,某幾位擅長誇張表演的諧星更是演藝圈及代言廣告的大紅人,到處都看得到他們的照片;而電影或電視劇中,也總不忘安排幾位個性舉止特別誇張的搞笑角色,因此我感受到,韓國社會存有一種接受誇張搞笑風格的特質。

 

 

 

所以,民眾劇場這樣的趣味演出風格,也許本質上就已貼近了一般民眾的喜好。

  

 

四、喜歡讓觀眾看戲時很忙

 

韓國民眾劇場的演出普遍通俗化而帶著趣味,而引發趣味的眾多手法中,除了劇情與台詞的安排之外,他們普遍還有一個特質:喜歡將觀眾安排成他們演出中的一小部份,並想各種方法引發觀眾對劇情的主動參與與呼應。

 

比方說,我最常看見的一種手法,就是當戲中主角在田裡採作物或正在尋找某人時,主角們會將觀眾視為他們正在採收的「作物」或人物,用手去抓觀眾的頭,或是走到觀眾面前,跟他對話起來。

 

類似的手法還有很多種,不同劇團有時會採相似的手法,但造成效果不太一樣,不過整體而言,我看到的觀眾,都被這些無厘頭的互動給逗得開心不已,常常全場笑聲雷動。

 

 

五、融入大量傳統音樂、舞蹈

 

雖然,我在前往韓國之前,已讀過韓國民眾劇場的大略發展脈絡,也知道傳統文化在他們劇運發展史中的重要性,但當我一次次在演出現場,看到劇團用各種方法將傳統打擊樂、舞蹈、歌謠,融入他們的劇情中,又唱又跳又打鼓時,心裡的激動,是很難說得清楚的。

 

不論演出的背景是現代或古代,民眾劇場團體使用傳統歌、舞、樂的方式,均如此流暢自然而好看,讓在場觀眾很自然地跟著哼哼唱唱,或整個人隨節奏搖擺。

 

 

 

 Dure演出-Seunghee跳著mask dance的身影

 

 

音樂一向是最有感染力的表演元素,而當傳統音樂以一種「好聽而不枯燥」的方式,在戲劇表演中的關鍵時刻,結合舞蹈、歌謠緩緩流竄展現時,藝術元素在「戲劇性」的引人入勝中,自然被強化而感應。

 

 

我身為外國人都看得興味盎然了,更可以想像台下這些本國的觀眾,對他們的「傳統表演文化」會心生什麼樣的好感,而不是覺得傳統表演文化是「無聊過時」的玩意。

 

將「傳統表演文化」連結在吸引人的劇場故事情節裡,將「傳統」變成一種容易吸收的表演,我想韓國民眾劇場在某程度來說,對他們的傳統表演文化,做了相當有智慧而又有良效的貢獻。

 

當然,我也看過演員的舞跳得實在不好看,而影響我對劇情投入的劇場作品,我只能說,如果決定要在劇情的關鍵點,透過跳舞作為意念傳達的主要媒介,那麼,舞技的藝術性可真不能輕忽呀。

 

也難怪,我拜訪的這些劇團,有的一週固定練舞數天,有的則是每天練。跳舞這種事,有沒有下過苦功,一上台就可以從身體的質感辨別,騙不了人的。

 

--

 

韓國民眾劇場的風格如此鮮明強烈,跟台灣劇場的演出如此不同,記得我第一次正式在戶外看完演出後,坐在大樹下,幾近無意識地撿起樹枝,寫下了「民眾劇場」四字。

 

 

然後直直地望著它們,許久許久。

 

 

 

究竟,什麼是「民眾劇場」呢?我問著自己。

 

 

 

 究竟什麼是民眾劇場?(寫於大樹下,看Hamsesang排練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